首页 >> 悬疑灵异

菊韵文评淡泊中明志宁静中致远位置位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1.03.01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些大开大阖,大悲大喜,才能顿悟,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周瑟瑟在2005年以后经历了思想上的起转承合,因而《松树下》一诗,处处体现出诗人思绪的引深。

第一遍浏览,诗歌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平静冲和的。没有困如猛兽那样的焦灼不安和迷茫徘徊。反而有淡淡的宗教味道和明细清澈的人生导向。

诗题为《松树下》,未必写松树本身。但松树是诗人情感依托的载体,同时也表现出大自然的苍茫葱郁。诗人以松树引出全诗,首先便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而安宁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的脑海中有松针,有竹韵,有风飒飒吹过,有鸟鸣,也有流水潺潺,虎啸猿啼——安静的环境中,其实是不安静的。因为有各种声音萦绕在耳畔。但是细想,这些声,却不光是来自自然,还有世俗之“声”——老虎逃脱世事的足音。

“逃脱”,乃避开摆脱也,也是逃避。躲开熙熙攘攘的百丈红尘,隐遁起来,生命因此清澈而单纯。作为山中之王的老虎,有一天也会皮肉松弛,垂垂老矣。可见岁月之无情,时光之流转。既然这样,蜗角虚名和蝇头小利便如山林中的一片叶子,不足挂齿了。

由此,我倒想起晋陶渊明——一个恬淡守拙之人。他归隐田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的性格使然,二是社会现实使然。远离喧嚣,反省内心,抛离尘染,返归自然,对于周瑟瑟来说,也应该是这些原因吧!

读周瑟瑟的诗歌,需要静心慢慢品味。比如:

“我生气的父亲

进了深山”

为什么说生气的父亲?而且又进了任何牙位都可能发生多生牙深山?看到这里,我们似乎感觉到那么一点空寂的境界了,感受到点点禅意在身边漫延。这里的“父亲”,我们可以理解成诗人的亲人,一个具有明确指向的个体,也可理解为大自然或者“人世”——带有抽象意味的指代。

作为一个游子,周瑟瑟也许一直是中关村的过客,在别人的酒桌上呕吐,在异乡的床上做着故乡的梦。遥远的故乡让他可望而不可及。亲人们离他的视线越来越远,但在他的心中却越来越近。凝视故乡的方向,只能在心底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父辈们的生活是远离喧嚣的,是平静的湖水,是静谧的深山,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格格不入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自然是“我”的父亲,看着“我”在人世间打拼,忽略了最原始的本真,无暇顾及心灵的感受,于是他生气了。他生气了,是源于对“我”的爱,是渴求“我”亲近他,做一个纯粹而天真的孩子。但他又是沉默的,用最丰富的语言诠释生命的真谛,而这些真谛则需要诗人自己去细细体味。

“只有爱,只有爱的浮云

在山谷呜呜奔跑

好像我是个负心郎,人世的不孝之子”

再从又一个角度来看,则“人世”是“我”的父亲。“我”因为崇自然、尚清谈,和红尘入世背道而驰。“人世”是提倡积极入世的,而诗人正好相反,非但入世,反而出世,脱离世俗的羁绊,清心寡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不正是个负心郎,人世的不孝之子么?

诗歌后两节中,诗人一直在强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无论是在松树下清洗头颅,还是在松树下裸体,无论是不想做爱,还是不想做人,都在表达一个主题:世事如浮云一般,荣辱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让生命回归山林,与清风为伴,和鸟儿絮语。诗人此时对人生,对生命有另一番感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么,还有什么可争夺的呢?

所以,面对清风白云,松涛阵阵,野芳幽香之境,诗人心胸豁然开朗。这也就是他从“困顿的中年”中走出来的一种表现了吧?但,他又这样写道“我不可能全部领悟”。大自然的一切物语也许都暗含玄机。无忧无欢,无智无聪,圣者证道于平常,这是自然的最高境界,诗人虽不能全部领悟,但他可以调整身心,不需要冥坐苦修,在刹那间的感动中,让灵魂悠远便足矣。于是乎,痛楚没了,所剩下的一颗平常心,带着感恩和爱超脱于红尘之外了。

其实无需考证周瑟瑟写下这些诗句时的心态。周瑟瑟的诗歌所具有的冲动和热情,粗犷和动感在这首诗中踪迹难寻。这首诗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轻的”状态。是深思冥想的结果,是诗人心灵的又一个层面,是他在斑驳的人世间千万次地扪心叩问:活着是为了什么?

读《松树下》,最适合在清晨的阳光抚摸五月的麦香时,在翠绿的鸟鸣响过晴朗的碧宇时,在漫山的野花映照面颊时,那种超然于世的诗句给了我们笑傲人间的洒脱气质,让我们在博大深邃的自然、宇宙中寻得精神的归宿。在“清风的教诲中,松树的恩情”中获得精神的慰藉。

附周瑟瑟原作:

《松树下》

松树下,肉身衰老

散发山中老虎逃脱世事的味道

野兽沉默如我的亲人,我生气的父亲

进了深山

冬天多事,心中的怨气平静

进了深山。我的头颅在鸟声中清洗了三遍汪峰直接在合唱中出错重来;接着

在松树下裸体,做爱的念头早就没有了

做人的念头也淡了

清风的教诲,松树的恩情

我不可能全部领悟,但我发现我的须发全白

痛楚全没了。只有爱,只有爱的浮云

在山谷呜呜奔跑

好像我是个负心郎,人世的不孝之子

共 197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打开这篇诗评,我先忍住跳过不读,直接浏览一遍原诗《松树下》。对于诗歌,如斯一直是敬畏的,因为我不会写诗,但平时又爱读诗,不管懂与不懂,总有自己的印象。然而或许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好诗,要想人人都能读懂、参透,必须有一根拐杖—— 一篇诗评或赏析的文字来引导。作者是写诗的行家,更是诗评的高手,这篇诗评,首先在于题目《淡泊中明志,宁静中致远》高度概括,古人曾云,“诗言志”,那么原诗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大自然中,人虽然贵为高等动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各种玄机。原诗的作者能够参透,诗评的作者若能参透,这便是遇到了真正的知音。因此,窃以为,读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不长的篇幅里,作者逐句解读,剖析并深入到原诗作者的灵魂深处,读后令旁观者或围观者芧塞顿开。这样的诗评,多多益善矣!因水平有限,如斯罗嗦了一大堆,可能也没表达出内心的种种景仰与敬畏,只好作罢。推荐欣赏,赞![逝者如斯]【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7:54:01 打开这篇诗评,我先忍住跳过不读,直接浏览一遍原诗《松树下》。对于诗歌,如斯一直是敬畏的,因为我不会写诗,但平时又爱读诗,不管懂与不懂,总有自己的印象。然而或许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好诗,要想人人都能读懂、参透,必须有一根拐杖 一篇诗评或赏析的文字来引导。作者是写诗的行家,更是诗评的高手,这篇诗评,首先在于题目《淡泊中明志,宁静中致远》高度概括,古人曾云, 诗言志 ,那么原诗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大自然中,人虽然贵为高等动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各种玄机。原诗的作者能够参透,诗评的作者若能参透,这便是遇到了真正的知音。因此,窃以为,读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不长的篇幅里,作者逐句解读,剖析并深入到原诗作者的灵魂深处,读后令旁观者或围观者芧塞顿开。这样的诗评,多多益善矣!因水平有限,如斯罗嗦了一大堆,可能也没表达出内心的种种景仰与敬畏,只好作罢。推荐欣赏,赞!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回复1楼文友: 21:58:06 谢谢如斯辛苦审核,每次澜澜的文字总是由你来审核,澜澜很感动。握手。

2楼文友: 17:55:00 读澜澜的诗评,历来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问好才女!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回复2楼文友: 21:59:07 千万别这样说。呵呵 好久不写了,到江山来也惶恐。高手如云,向你们学习才是。

楼文友: 18:21:56 看完这首诗之后,只能意会到此诗蕴含深意。至于细品的时候,却不敢妄加论断。看过全篇文章后,才懂得诗人赋予此诗的深意。我爱诗,也写诗,却不能全面的对诗歌做一个诠释,实在惭愧,这里学习了!问好作者,并祝顺心达意! 在风雨路上,从来不曾失去心中的梦。

回复 楼文友: 10:4 : 0 谢谢善良关注,你的文笔如名字一样可爱。

4楼文友: 10:19:1 澜澜抽丝剥茧般地分析了周瑟瑟的诗作《松树下》,整个诗评行文流畅,条分缕析,重点突出,注重挖掘诗歌的诗魂之所在,看了诗评之后,读者从泛泛的一般阅读再到内核的把握就十分清晰了然。最重要的,通过诗评,让我们懂得恬淡才是人生最美的境界! 一颗沉浮在凡尘的小小尘埃, 坚守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一颗属于自己的、不愿被人打扰的心,安静尚好,岁月静好。

回复4楼文友: 10:44:14 其实,我是不喜欢写诗评的。呵呵 应付差事的。

5楼文友: 19:21: 6 好诗,好评,相得益彰!

回复5楼文友: 10:44: 6 谢谢安的肯定,向你问好。

6楼文友: 14:55: 5 一篇理解很深刻的文章了,符合作者的内心,也符合读者的内心.

TX品牌汕头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陇南白癜风权威医院

石家庄宫颈糜烂南京妇科如何防治老年性阴道炎

保山治白癜风
银川白癜风治疗费用
阜阳治白癜风的医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