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江南年儿时的年味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9.06

摘要:每年除夕之夜,我们村的小孩都要跟邻村的小孩打响一场鞭炮战。那时,我们的小孩架起一扎扎的“冲天炮”作为武器,对准邻村的方向施放出去。“冲天炮”被点燃时,发出凄厉的呼啸之声,如飞蝗般地疾窜而去。有时,“冲天炮”落在邻村的人群中,击中目标后,小孩们无不兴高彩烈,拍手叫好。当然,邻村的小孩也不甘示弱,予以还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斗个不停,场面颇为激烈。 小时候,我们举家住在乡下,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在乡下过年,节日的气氛特别浓厚,特别热闹。

乡下人过年,要从小年夜算起。从年头到年终,乡民们大多在地里劳作刨吃,难得有充裕的时间在家里搞卫生。老旧的屋舍蒙上了一层灰尘,有些角落结满了蜘蛛。小年夜,家家户户着手为过大年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第一件事是打扫屋尘,这是一年中最彻底的一次大型清洁卫生活动。楼上楼下,里里外外,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落,都要清洗一番。所有的物件洗刷得干干净净,闪光发亮。

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到了过年的时候,也要想尽办法筹备年料。我记得,老家的年料以油炸为主。一种年料叫豆角酥,用面粉加鸡蛋搅拌,加入适当的食盐香葱,碾压成薄片,切好一块块,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色时,捞起一尝,又香又脆,非常好吃。一种叫角仔,角仔的形状象一弯月亮,中间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又似乎牛角。角仔里包的是炒熟的碎花生粒、黑麻和白糖等馅料。包好的角仔鼓涨鼓涨的,一个个拾起,投进油锅里,也炸至金黄色。炸好的角仔尝起来既香又脆,还带有甜味儿,可口好吃。一种是米粉饼,米粉饼是农家唯一的一种零食。快过年了,家里的老少聚在一起,忙着印制米粉饼。米粉饼的原料主要是米粉,加入适当的黄糖,在盆里搓得湿度恰好,把米粉摁入饼印之中,再洒上一层薄薄的干米粉,用滚筒压得严严实实的,最后用小刀轻轻削平米粉,用木棒轻敲饼印,这时候,一个个新鲜的米粉饼便蹦跳出来,掉进竹筛里。主人家小心翼翼地摆放好米粉饼,拿到炭火上去烤干。米粉饼烤上十数分钟后,香气溢出,整间房子弥漫着一股浓香味。烤干的米粉饼放进大瓦罐,可贮藏大半年。年前十数天,大街小巷上不时传来一种富于节奏的、轻敲米粉饼的清脆响声。米粉饼味道纯正,甜甜的,格外好吃。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裤兜里装下几个米粉饼,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感到饥饿时,可以摸出米粉饼,放进嘴里,一边劳作,一边咀嚼。米粉饼是农村小孩的唯一零食。邻村有一位叫加兵的小伙伴,我跟他一起读小学,两人同班,关系极好。加兵是个独儿,父母格处宠着他,他家印了许多米粉饼,一年到头,都吃不完。放学后,加兵邀上我,一起到他家,扶着楼梯,上了楼,一起去大瓦罐里摸出几个米粉饼,放进嘴里慢慢吞咽。

可惜的是,现在的乡下,没有人愿意去制作那些传统的米粉饼了。那些米粉饼的香味儿,只能永远地留在记忆之中了。

我的老家一带,濒临河流,一河两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沙坝,那些沙坝极适合种红瓜。每年七八月间,家家户户可以收上百十来斤的红瓜子。过年前,大部分红瓜子拿到市场上去卖,自家留下了一部分,准备过年时吃用。年前,大人们在家里炒了许多红瓜子,小孩们便一把一把的抓进裤兜里,自由的吃用。我那时年纪小,用牙齿无法剥开瓜子,便和小伙伴们到河边精挑几根长条形的小石子,把红瓜子放在小石块上,再把长条形的小石轻轻敲开红瓜子,然后用手取出白白的瓜子肉,放进嘴里咀嚼,炒熟的红瓜子好香。

农村生活艰苦,到了过年的时候,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小孩们添置新衣服。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家庭困难,家长一般不买新衣服给大孩子,因为他们懂事,知道家里的难处。家长们首先考虑年龄小的孩子,免得他们过年时不高兴,说带有晦气的话儿,比如说“没有”或“没了”。除夕之夜,女孩们早早洗过澡,便欢天喜地的穿上新衣服,在街边跟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嘴里吃着年料,或嗑着瓜子,比谁的衣服漂亮好看。男孩子们兴冲冲地聚在一起,等待黑夜的降临,准备着放鞭炮。

吃年饭前,家家户户要在门口焚香,然后燃放鞭炮。虽然农村穷,但在去旧迎新的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舍得花钱买鞭炮,以示庆贺。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这样的攀比之风:谁家的鞭炮炸得响,意示着谁家的钱财雄厚,也意示着来年的财运要比别人好。所以,除夕之夜的鞭炮放得最多,鞭炮声音最后响亮。无论谁家,哪怕再穷再苦,也要多多燃放鞭炮,不肯轻易输掉志气。

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马虎不得。家里的女人们忙了大半个下午,就是为了做好这顿饭菜。吃饭时,各种好吃的菜肴摆满了一桌。其中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是月婆鸡汤,本来是妇女们坐月子时才可以享受的待遇,过年时,这道菜也不可少。这道菜以鸡肉和鸡蛋原料为主,佐料以大量的大姜为辅。这道菜味道鲜美,微辣,可以强筋骨,补身子。第二道菜是肉圆子。肉圆子以猪肉为主,可以加一些香菇、竹笋进去,放进锅里蒸好。这道菜不但味美好吃,而且寓意也好,很受欢迎,它预示着新年到来,一家人吃了这道菜,团团圆圆,平平安安。第三道菜是莙达包。我们老家有一种叫“莙达”的青菜,菜叶宽阔,适合用来包馅料。这道菜的做法是,把切碎的香芋、竹笋、香菇准备好,辅之以适当的虾米,再把它们包进菜叶之中,一包包放进铁锅里煎煮。当香飘四溢时,这道菜就煮好了。第四道菜是烧鱼。把鱼切成一块块,搅上米粉,然后放进油锅里去炸,炸好后,捞起,即可吃用。烧鱼味道香脆,一时吃不完,可以放在厨柜里,供数天吃用。过年时,红烧猪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过年时,伙食是一年之中最好的,直吃得满嘴是油,饱饱的,心里说不出的痛快舒畅。

按照我们乡下的习俗,除夕夜深之际,每家都要进行闩门仪式,接着举行开门仪式。闩门仪式一般定于午夜之前,意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已圆满结束。开门一般定于午夜之后,也即凌晨之时,意示着一年之始真正来临,用猛烈响亮的鞭炮迎接,预示着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大吉大利。有的人家嫌麻烦,在闩门之后,紧接着便举行开门仪式,然后才上床睡大觉。闩门和关门都要燃放大鞭炮。关于这个仪式,每家每户在时间上没有绝对的统一,所以除夕晚饭后至到大年初一,炮竹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满街满巷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红纸屑。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兴奋最热闹的就是这一夜了。这一夜,大人们对小孩子们特别宽容,可以大方地掏钱给小孩们买炮竹,让他们玩得痛快尽心。这一夜,大人们也允许小孩们玩个通宵,让他们满街满巷地跑去拾鞭炮。拾鞭炮最好玩,只要哪家门前的鞭炮声一响,小孩们便立马飞奔而至,在门口争抢那些没有燃响的鞭炮。拾鞭炮时,即使拾完了,也不能说“没了”两字。如果这样说了,主人家必定十分不悦,他会板着脸孔,大声地斥道:“胡说八道!瞎扯!多着呢!”出手阔绰的人家,会丢一两包鞭炮给小孩们,让小孩们去争抢,图个热闹,免得他们乱说话,扫了兴。

有时候,有些鞭竹的引子烧得太慢,小孩把它拾起,紧紧地捉在手中,哪料到,“砰”的一声响,把小小的手掌炸得黑紫肿痛,较大的孩子能忍受痛楚,一声不响。如果是较小的孩子,则会哭哭啼啼,闹个不停。我家的邻居小孩叫金古,爱玩鞭炮,他的小手被鞭炮炸过好几次,弄得他哭个不停。

我们村跟邻村只隔了一条水沟。每年除夕之夜,我们村的小孩都要跟邻村的小孩打响一场鞭炮战。那时,我们的小孩架起一扎扎的“冲天炮”作为武器,对准邻村的方向施放出去。“冲天炮”被点燃时,发出凄厉的呼啸之声,如飞蝗般地疾窜而去。有时,“冲天炮”落在邻村的人群中,击中目标后,小孩们无不兴高彩烈,拍手叫好。当然,邻村的小孩也不甘示弱,予以还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斗个不停,场面颇为激烈。

斗到激烈时,那些不长眼的冲天炮落入人家的窗户之中炸响,把房中的大人们吓了一跳,惹来双方大人的相互指责和叫骂,引起不快。

还有一种武器叫地老鼠,点燃后,呼呼的喷出火舌,到处乱窜。有胆大勇敢的小孩,在两村对阵之际,像董存瑞那样,直冲到邻村去,丢在邻村的人群中,把对方吓得东躲西藏,狼狈不堪。

大年初一,孩子们在街边、池塘边、田野、大路旁边燃放鞭炮。这个时候往往追求刺激,把鞭炮插在烂泥堆里或牛粪之中,“轰”的一声响,烂泥或者牛粪被炸得稀巴烂,飞上半空,然后再跌落下来。有些小孩避之不及,衣服上、脸上便沾上了烂泥巴或牛粪,活像个花姑娘。还有一种危险的玩法,把一个个炮竹剥开,把里面的磷屑倒入玻璃瓶中,用纸或烂布压实,只透一根引子出来,在旷野中燃放。这种玩法很危险,大人们知道后,往往大声喝骂,严加禁止。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妇女们早早地起来,在水井边宰了肥壮的家鸡,褪去羽毛,只在尾巴上留下两三根长长的羽毛,摆放在厅堂上奉神。奉神时,年料果品和茶酒必不可少,并点燃三炷香和两个红蜡烛。我的母亲信神信佛,每年过年,她都要举行这样的仪式,然后虔诚地作揖说:“李家的祖宗老少们,过年啦,你们回家吧。”我们站在旁边,瞧得格外真切。

吃完早饭,小孩们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放鞭炮,或玩游戏。有一种游戏叫踩“高跷”。这种游戏源自北方,南方没有这种漩戏。也许是孩子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这种游戏,触动灵机,到屋边砍下竹子,在两根竹子上只留下十厘米长的竹枝,然后左右手各执一枝,双脚踏上竹枝。这样,人离开地面数十厘米,用竹子代替走路。这种游戏好玩之至,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技巧,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令人捧腹大笑。许多孩子摩拳擦掌,嚷着也要试一试身手。另有一种游戏是“坐轿子”,两位孩子手臂搭在一起,另一位小孩则坐在手臂之上。两个小孩子便把小孩沿着街道上行走,直至手臂酸痛,这才放下手中的小伙伴。孩子们轮流做这种游戏,玩得非常开心。也有的小孩相约到大树底下,或在空坪上斗陀螺,大呼小叫,非常过瘾。

大年初一,大人们在家里忙完活,难得有空闲。这一天,大人们不外出地里忙活。他们坐在家里聊天,或串串门,跟邻居们拉拉家常。也有喜欢玩扑克的大人们把茶桌抬到街边,约好四个伴儿,坐在一起,一边嗑着红瓜子,一边打扑克。偶尔,因为对方出错了牌,便忍不住埋怨对方,甚至还会引起争执,无端吵上一架。不过,即使吵了架,也很快会平息下来,调整好心态,继续打牌……

过年时,大人们总是教导小孩们要多讲吉祥话,禁止说晦气的话,否则,便视为太不敬。有一回过年,村里有一户人家的主人闲不住,依然在厅堂里用斧子劈木料,做家具。我家对门的小孩叫高古,年纪尚小,他到那户人家去玩,见那家大人正在做家具,觉得好奇,便立在一旁,目不转睛的盯着。大人和颜悦色的问:“高古仔,你猜猜,我在做什么?如果你测中了,我奖你一件小礼物。”高古摇了摇头,说猜不着。“你再猜猜看嘛!”大人鼓励着说。高古低头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高兴地冲口而出:“我知道了,你在做棺材,对不对?”那家大人听了,面如死灰,他做梦也没有想料到,高古居然在大年初一说出如此晦气的话,他不由得心下大怒,愤然操起一根长长的木尺,作势要打。高古见主人动怒,情知不妙,转身拔脚飞也似的跑了。

年初二,大人们忙着生火做饭,宴请亲戚。第一次要紧的事儿是要去唤回外嫁的女儿,回家住上一两宿,跟父母兄弟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这样显得娘家人懂礼数且热情。我们年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吩咐我们去喊大姐回来。年初四,母亲领着我和妹妹一起到外婆家住上一两夜。外婆见了我们,慈祥的老脸显得格外亲切,抚摸着我们的头说:“乖,又长高长大了!”

到了年初六七,街上的鞭炮声渐渐稀少了,年味也渐渐淡了。

大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地下地,在田间地头挥动锄头,翻开了黑黝黝的土地,准备新一年的农事。或者,街坊邻居们相约,一同进山砍柴。当太阳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乡亲们拉上一辆辆的手推车,腰别柴刀,手提干粮和铁锯,肩挎水壶,浩浩荡荡地向山里进发……

共 45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乡下的年味最浓郁,也最热闹,在作者笔下描绘的儿时的年味,热闹非凡,充满了过年的味道。过年的时候,家里会准备许多好吃的,比如油炸的豆角酥脆,角仔,还有米粉饼,这些诱惑人的小吃,都让人留恋难忘。自然还有炒熟的红瓜子的味道。但过年,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事是和邻村的孩子打一场鞭炮仗,有喜有忧,还会惹得双方家长闹得不愉快。从作者的描绘里,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充满童趣的年味。而初一说话也很讲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说没了之类的话,大人在这一天会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或者坐在一起玩扑克。小孩子们也聚集在一起,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走亲访友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文字流畅自然,叙述脉络清晰,情感真挚细腻,抒发了对儿时年味的怀念之情和回忆。不错的文字,描写生动有趣,紧扣年的主题。欣赏阅读,力荐佳作【责编:河南雪儿】

1楼文友: 2 :02: 4 欣赏桃李人家带来的精彩年味,语言流畅自然,描写细致入微,生动有趣,欣赏阅读,感谢赐稿江南,雪儿敬茶问好

服生物谷灯盏花滴丸禁忌

灯盏花龙头企业发展

灯盏花龙头企业怎么样

宝宝便秘吃什么
哪种汉森四磨汤好
脉络舒通丸效果好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