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实

产学研结合结出农业累累硕果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1.12.27

产学研结合 “结”出农业累累硕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技术上、品种上如何与最新最现代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我区,一条“产学研结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基地”的路子正在加紧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街镇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和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分别在西河镇两河村和同安街道丽阳社区建立起两个产学研结合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不仅将教授、专家在院所内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践,更是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结出农业发展的累累硕果。

教授建基地

创新成果转化有了承载平台

这几天虽已进入深冬,是传统农业上的农闲时节,但是在西河镇两河村7组、9组的一片农田里,却是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工人们有的正在搭建钢架大棚,有的正在为新种下的葡萄、橘子苗浇水,还有的正在田垅间的空地里栽种土豆。

周围村民们都知道,这块地的“来头”不小,“是四川省农业大学几位教授在这里搞的试验基地,他们栽种的品种、技术都跟我们不一样。”吕秀兰和张利,就是村民们口中的教授。两位有着二三十年果树学、药用植物学教学经验的教授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一帮学生一头扎进了这片土地里。

“我们在学校研究的成果,需要实践的地方。”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吕秀兰、张利在两河村流转出400余亩土地,栽种上葡萄、沙糖橘等。

除了各种水果的种植,这里还专门开辟出一块面积约5亩的苗圃进行新品种选育,目前已有80多个品种、120余份材料在这里落户。“在学校的科技成果要想得到更好的转化,仅靠学校的一点试验地是不够的,在这里,我们有了这个基础。”吕秀兰表示,基地还着力在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上下功夫,有机肥施用、标准化种植、果蔬套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当地农业发展,周边前来“取经”的村民络绎不绝。

而这400亩基地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止于此,吕秀兰、张利带的研究生、本科生们也纷纷加入到实践中,下一步,基地还准备与西河镇和区农林局合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为当地农民开展现场教学。

院地强合作

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白肉枇杷示范园100亩、桃新品种示范园120亩、桃花博览园20亩左右,位于成环路旁的四川蔷果园艺基地,正是我区近年来加快推进水蜜桃新品种换代的“苗圃”,从2015年建立到2017年底,以该基地为依托,已在全区推广种植晚湖景、春蜜等新品种水蜜桃上万亩,为龙泉驿水蜜桃有机更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片基地的技术支撑,来源于四川省农科院桃种植专家陈栋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与龙泉驿合作的成果,让他有了建立基地,大面积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想法。而他的这个想法,与我区大力引进人才,加强院地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不谋而合,2015年初,这块占地近300亩的基地诞生了。

以“科研院所+基地”的模式建立的这片基地,因为有了强大的技术动力,其在白肉枇杷、黄肉型蟠桃、晚湖景等新品种水蜜桃的选育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一方面,专家们在这里选育出最适合本土生长的水蜜桃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指导迅速推广到龙泉驿范围内栽种,缩短了新品种从科研机构研究到田间见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龙泉驿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

弹指一挥间。 不仅于此,在龙泉驿对口帮扶简阳平息等三个乡建立的上万亩水蜜桃产业基地过程中,陈栋和他的团队又冲在了前面,带去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指导,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吕秀兰和张利的信心,来源于我区坚强的后盾支持。近年来,我区在坚决贯彻市农委、市科技局关于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同时,于2017年出台了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以休闲农业为主导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对项目落户、一三互动、品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相应的奖励,给了更多农业创业者信心。

经常闹肚子
肠道娇气怎么办
一出差就闹肚子怎么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小说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