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

区教科局计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1.12.25

区教科局:特殊教育四步教学法“送教上门”

近年来,区教科局秉承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残障学生的特教育人理念,针对重度残障儿童少年实际,因材施教,推行四步教学法“送教上门”,让每位残障学生“同在蓝天下,共享阳光教育”。

第一步:“查”——摸底调查,确定“送教上门”学生

我区地处川陕结合部的秦巴山区,有贫困村64个、贫困户7407户,贫困人口25042人,残障贫困人口2253人。为精准实施教育扶贫,区教科系统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建立244名0至18周岁残障儿童少年信息库。对于118名残障程度较轻的学生安排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43名具有一定生活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在朝天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筛选83名重度残障学生,实施“送教上门”并纳入学籍管理。

第二步:“评” ——全面评估,评定学生综合素质

丰富社区住户业余文化生活。 针对83名重度残障少年儿童,教师先与家长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病因病情、家教方法等情况。教师再逐一与残障学生沟通,通过访谈、观察、简单测评等方式,全面评估“送教上门”学生综合素质。残障少年儿童评估包括与人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等8个领域。在与人沟通领域,实施适应性反应、语言理解等5类90小项评估;在自我照顾领域,实施饮食、穿着、入厕等5类150小项评估;在居家生活领域,实施家事清洁、衣物整理、家庭沟通等6类58小项评估;在社交技能领域,实施结交朋友、情感表达等4类60小项评估;在社区生活领域,实施认识交通标志等交通能力28小项评估;在自我管理领域,实施自我身心认识、角色认识等26小项评估;在健康安全领域,实施饮食安全、疾病防治、安全基本常识等4类60小项评估;在学科知识领域,实施读写、数学、常见动植物认识等4类116小项评估。完成综合素质评估后,教师填写《学生素质评估表》,为下一步制定送教方案提供依据。

第三步:“教”——上门送教,把爱送到家

根据素质评估结果,遵循“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免费教育”的原则

,一生一策,制定送教上门学期教育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每3名教师组成一送教小组,每月深入学生家庭进行“一对一”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和康复训练。学科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材内容和知识点,运用家庭资源及其它本土资源进行认知教学和生活自理教学。康复训练主要是进行感知、心理、运动、语言等缺陷补偿训练。由于“送教上门”学生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较低,教师怀揣爱心、耐心、恒心,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走出自卑心理、树立人生自信。同时,对家长进行教学方法、心理保健、康复常识培训,让家长成为“送教上门”后续工作的执行者、监督者。三年来,全区共开展“送教到家”活动3013人次。

第四步:“理”——及时梳理,总结“送教上门”工作

秉承“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的教研理念,“送教上门”老师及时整理好教学过程照片或视频、学生发展评价、家长反馈信息等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全面总结送教工作,将送教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惑形成清单。对于带共性,事关送教学生身体康复、认知能力提升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送教上门”教学质量提升。三年来,全区完成特殊教育微型课题36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小康路上一个残障孩子也不掉队,保障残障少年儿童获得均等教育机会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区初步构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全区适龄“三残”少年儿童入学率由2014年的89.3 %上升至97.5%;残障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轮椅”考生卢友合考上本科圆梦大学,聋哑学生邱兰成长为四川省残疾人球队主力队员,家长满意率100%。

一吃火锅就肚子疼怎么办
经常便秘怎么办
减肥期间总是便秘怎么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