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古时的那一轮明月是属于李白的离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0.06.02

古时的那一轮明月是属于李白的

自古以来湖南当地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也都在2.6元/斤以上,我国人民对于月亮有着情有独钟的感情。它,是美的象征,皎洁的月光更是营造出无数个优美意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特定文化心理。同时,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也会因外部的激化,人的主观心绪的差异,而引发不同的感想。它寄托了恋人们相思;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怀念与了眷恋;在落寞者的笔下,则又成了失意,孤独,与落寂很影响心情。的象征。

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它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阴晴圆缺,自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他景物的描写,营造出千奇百怪月色景物,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夜晚与白昼,共同构成了诗人的日子,诗歌的世界。而在众星闪耀的夜空,明月是当然的明星。在诗人的眼里,明月高高在上,总是随人千里。月亮的升落圆缺,与诗人的悲欢离合总能感应。人们无论是想念家乡还是想念亲人,都是对着月亮抒发自己的想念。月亮成为了我国历代文人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古代以来,咏月的文人,唐代的李白是咏月诗作最多的诗人,故人称咏月“圣手”李白对于月亮是喜爱的,依赖的,倾注了他自己满腔的情感;月亮对于李白也是独特。李白诗词中的月,它,是李白的朋友,家人,知己。它在李白寂寞的时候陪伴他,在李白迷惘的时候启迪着他,在李白思乡的时候追随着他…

李白太热爱月亮了,可以说:月亮代表了李白的心…

李白我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伟大诗人。每当提起他,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那首被誉为“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著名的五言绝句《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李白把‘月亮’作为中心意象,把诗人的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千百年来,这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作,不知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深切的共鸣,荡起过无数远方游子心中的家国情怀。

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散见于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如此之多咏月名句,在李白诗中是不胜枚举的。月亮已经成为了李白诗词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也是他想要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他给我们创造出了蕴含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交融,即物外形象与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来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以月造境

一营造宏阔之境。

诗仙李白是很善于运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月亮把影子投入水里,像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这样写来真是新奇美妙。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而来,诗人不进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饮酒,这又是何等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无边江风豪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

在以上的精美诗句中,李白将‘月’与‘海’并题,附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开阔宏丽,包罗万象的瑰丽奇幻美妙的画面。形成了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二营造淡远之境。

李白以月造景,有时也平和淡远。如:“盘白石兮坐素云,琴松风兮寂万壑”“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坐在皎洁的月亮下静赏松风琴韵,是多么的惬意。“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两句中的月亮,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天使,与人为伴同归,与山为友而转随,和谐并存。这种淡远意境,以月为主要画面,伴奏以天籁之音烘染以天然之色,顿生平和之风,淡远之意,自然之趣,作者的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三营造凄婉之境。

李白笔下的月亮除了宏阔和淡远之外,也多幽婉和凄凉。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夜的月光如水,这样美好的月色即为思妇替征人赶制御寒的衣物提供了环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同时,也撩拨起了思妇“玉关情”增添了几分幽怨的色彩。再如:“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用月照虚城,云迷古木来衬托时过境迁,物渺人去怀古伤今之情。

李白诗歌中有很多将月亮着上惨淡的色彩,营造出凄凉意境。如:“月寒江清夜沉沉”衬托出西施忍辱思国的沉痛心情。如:“战罢沙场月色寒”烘托“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残酷现实。如:“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两处都是写羁旅之愁,在寂静的月夜,时而传来啾啾的猿名声,真使人不寒而栗。以上这些“月”与“寒”“月”与“猿”的意象结合,无疑使画面笼罩阴森可怖的气氛,凄神寒骨。

以月寄情

“月亮”常常是人们情感的寄托。而且不管人们处

于何种心理状态,多情的月亮总是‘诱导’你我的情

思。而人们仿佛一见到月亮就找到了抒发和寄托情

感的载体—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以月亮作为载体,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

一抒发豪迈之情。

豪迈奔放是李白的情感主体,主体性格。在诗中常常以月亮为素材来表达。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逸兴壮思是抽象的情怀,如何才能形象的表现出来呢?李白借助于月亮,将这奔腾于心底的激流赋予飞升之势,直欲上天揽月。揽月,便成了李白感情寄托的最高境界。又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句勾勒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是一个清净之夜,月色皎洁,湖水如镜,以神速飞渡镜湖。人在月下飞行,影在水中相送,多情的月一直把他送到心驰已久的地方。李白作用浪漫的手法,把自己意欲排遣的遭受权贵排挤的苦闷心情和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抒发惆怅之情。

李白是个感情丰富,思想又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的诗人。由于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又生性傲岸,不满现实,不肯依附于权贵,所以在豪迈奔放中往往又流露出苦闷和惆怅,而这种心情,李白也常常寄托于月亮。如:“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借咏阿娇先为汉武帝所爱,后渐失宠,遂生妒念,终被废居长门宫的史事,用月照长门的凄婉意境,烘托人物遭遇的痛苦。作者在咏史,也是在咏自己。

我们再看看李白的名作《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初看这首诗,好像是描写一次平静的闺中望月,然细品之乃是写的闺怨。女主人在白露为霜的月夜,伫立阶上久久的凝望着月亮,直至露湿罗袜,寒气袭人,始知夜深,才返回闺中。回到房中放下水晶帘,仍无法安眠,又只得呆呆的在窗前的窗缝中窥望撩人的月色。诗题为“怨”而不着一个“怨”字,望月怀人,托月寄情,无限情思,尽在一个“望”字之中。

又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也是李白借助望月表达思妇之怨。

此外,诸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抒发的是王朝的兴败,世事沧桑的感慨。

三抒发悲戚之情。

世上多有悲苦事,会让人伤心痛苦,文人墨客有甚。

在不堪悲戚的时候,李白往往把月亮当做是感情申诉和寄托的对象。如:“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诗写作者被馋放逐出朝以后,借东晋大将王敦击玉柱,咏曹操诗句的情景,情意豪迈。在酒过三杯,月下舞剑之后,怀古伤今的悲情油然而生。于是,在幽静的月色下,那“壮心不已”的慷慨声调竟咽不成声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又如:“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前者写身处于异地他乡,在一个秋月之夜由一片捣衣声而牵动的思乡情愫。

李白不直接写人的感受,而用一反问来表现:谁能悲悯这一轮明月,他竟整夜的听着这不能让人卒听的令人断肠的捣衣声。这样的艺术处理,独具匠心,感情更为深沉。后者写应征的士兵别离家人,嚎啕痛苦,日月为之惨淡的伤心场面。他们在长号之后“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这一去,“千年去不回,投躯岂全身。”这种场景的真实描写,表现了李白对于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罪恶的声讨及揭露。二者都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都将人的情感交付月亮来表现。这一幕幕人间悲剧,竟能让月亮动声,动情,动容,甚至伤感至极,月犹如此,人何以堪。

以物拟人

在生活中,月亮是美好的事物。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常常用来比喻和形容品行高尚,容貌亮丽的人,使人产生联想,继而进入到对审美客体美的意象的认识和欣赏。

一以月寓高上的品质。

“鱼目安笑我,谓与明月同。”李白以鱼目喻平庸之辈,以明月喻明珠,以明珠喻贤良,这里用来比喻自己。诗中,把自己比喻为像明月一般的闪亮的明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些“鱼目”们竟然还在讥笑我,真的是令人啼笑皆非。作者的崇高品格在这两个的比喻对比中衬托了出来。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是李白《哭晁卿衡》诗中两句。晁衡,是留学中国的阿倍仲麻吕的汉文名字。天宝十二年(753)晁衡与另几位遣唐使者同船归日。在海上遇大风与船人失散,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作诗悼念。诗中,李白用月亮比喻晁衡为人的高洁,才华出众,表达了李白对于晁衡海上‘遇难’的伤悲。

二以月喻亮丽的容貌。

如:

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又如: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李白笔下燕赵吴越的美女,眉清目秀,比皎洁的月亮还要光彩照人。

再如: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写美女的美貌好似初升的月华,青春而羞涩,天真可人。

有时,李白还把月亮当做是诗中的人物,与抒情主人公成为了感情深厚的伴侣。

例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以仙、月为理想,以诗、酒伴终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写自己在“独酌无相亲”的情况下,发挥想象与月和影对饮的情形,这里的冷月,并不寒心;这里的只影,也没有给诗人形影相吊的伤感,它们都如知我,慰我的亲密伙伴,从而组成“对影成三人”的绝妙意境。我歌,月则跟随着歌;我舞,而影也跟随着舞,把“月”和“影”当做人来描写,表达了李白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世风的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这种方式排解心中的烦闷。同时也表现出了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傲岸品质。

以月探理

面对现实生活的困惑,面对自然现象的疑虑,很多诗人总是幻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寻求答案。行吟泽畔的屈原,面对茫茫的宇宙,对自然,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发出了怀疑和质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达了屈原勇于探索真理和批判旧观念的精神。李白的名作《把酒问月》仿佛就是当年屈原“天问”的再现。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在诗中劈头一问,可谓开门见山:“青天有月来几时”即是对月亮的膜拜,又是对月亮的疑惑,以致不得不停杯一问。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脱胎于李白的这句诗。开篇停杯问月,接着就一发不可收,尽情咏叹追寻。“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于海而没于云,竟碧海蓝天不留一些痕迹,且又能循环往复,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作者只有去追究那些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美丽的神话传说,那每日里不辞辛劳的捣药的白兔,逝去了多少春光韶华,却又到底为了什么?偷吃灵药而飞上碧海青天的嫦娥,对着明月普照的人间,看到了一对对相依相偎的情侣,自己却夜夜独处,又该是多么的寂寞冷清。古人今人,尽如流水,而明月则恒古如斯,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随着作者一起为明月永恒,人生短促而感慨。

纵观全诗,由酒及月,由月及酒,空间与时间互为感受,尤其是将人与月两者反复对照,穿插于景物描写和神话传说,以优美的语言塑造出一个高尚,姣好,永恒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意境。凸显出一个孤高,峻洁的不为尘世所染的诗人自我形象。诗情哲理并茂,诵之荡气回肠。

古人以及李白眼里的古人,都已经像流水一样逝去,唯有天上的明月,几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写法,这样的诗意,是独一无二的。

另如散见在其他诗歌中的“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以月之明朗穷人之迁谪之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阐明文章千古在,名利转眼成空道理。“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让人得到理性的启示。

纵观李白的咏月诗,诗仙笔下的月亮可谓是多种多样,形神兼备,有血有肉,且想象新奇,比喻巧妙。可谓是“诗中有月,月中寄情”

各具形态,如:圆月,弯月,初月,新月,山月,半月,好月等。

各具色彩,如:明月,皎月,素月,清月,朗月,白玉盘等。

就时间而言,如:寒月,秋月,冬月,晓月,夕月, 古月,汉月,夜月等。

就地点而言,如:天门月,西江月,峨眉月,巴月, 秋浦月,秦地月,潇湘月等。

咏月,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很受文人墨客青睐的一种物象素材,是典型的文学形象和永恒的主题。而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更是与月亮有着情有独钟的情缘。

在他流传千古的千余篇诗作中,有两百多首诗词作品是与咏月有关的,这在历代文人墨客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些名诗佳作中,他所创造出的瑰丽多姿,韵味清逸的艺术境界和体现出的张扬的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以及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更是前无来者,后无来者。可以说,李白的咏月诗使中国的月亮文化走向了成熟。

月色,以他的朦胧,以他的永恒,以他的清冷,引发了世人无穷的想象。诗人的心境,常人何尝没有?只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而已。李白,就是古今文人咏月的杰出代表。他的咏月诗,为月亮做了最好的诠释。李白,一生钟爱月亮,月亮,就好似李白生命的一部分,有时乃至是全部。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咏月作品成千上万,汗牛充栋。咏月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咏月佳作层出不穷。然而,把月亮写进作品中,表现得最为丰富,最为全面,最为完美的,就要属于李白了。可以说,李白代表着我国咏月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月亮,这一屡见不鲜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在李白的笔下,是那么的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这一主题,也因李白的书写而得到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皎皎的夜空中那一轮明月,也因在李白的笔下变得更加的鲜活灵动,富有情感与哲理。由此可见,李白诗中对于月亮的意象的挖掘与开拓,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发展,李白所做出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也是无法估量的。

李白与他的月亮,就像是一颗永恒的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国文学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疾病专栏
通化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漳州好的白癜风医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