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江南供养人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10.08

摘要:在西北行走,常见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分布在古丝路的沿线,这些窟寺,如同佛陀撒落在山间的珍珠,给荒凉寂寥的山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漫步在这些洞窟之间,如同置身佛国,沐浴在一片灵光幻影之中。 在西北行走,常见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分布在古丝路的沿线,这些窟寺,如同佛陀撒落在山间的珍珠,给荒凉寂寥的山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漫步在这些洞窟之间,如同置身佛国,沐浴在一片灵光幻影之中。

西北境内的石窟众多,这与佛教东渐密切相关。佛教自印度、中亚经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传播,甘肃首当其冲,从敦煌开始细数,境内仅现存的石窟寺就有百余处,除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武威天梯山、天水麦积山等著名的石窟群外,在河西走廊、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及陇东的广大地区,都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石窟。

行走在西北的山水间,欣赏着瑰丽璀璨的古代塑像、壁画,在为佛教艺术的精美绝伦发出惊叹同时,人们不能不会想到,这些石窟是什么人建造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石窟,建造石窟的动因是什么呢?

在敦煌莫高窟按照编号排下来的众多洞窟中,我们发现壁画内容除了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史迹故事外,还有很少为人关注的供养人画像,这些供养人就是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还让画师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眷、奴婢等人的肖像,并写上名字,统称为供养人画像。这些洞窟在编号之前,都有各自的称谓,有的叫张家窟,有的叫姚家窟,由此看来,这些洞窟都是个人出钱建造的家窟、家庙。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佛教的传播发展有关。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很重视造像,认为信众面对佛像如见真容,会心生虔诚,能够致志供奉,所以,专门有一部《造像功德经》宣扬造像的好处。而从敦煌来看,造像初期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历代统治者信佛崇佛,推广佛教,再加上进入内地的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后又反哺河西,因此由当地僧侣和来自中原的信佛达官贵人带动,人们纷纷在敦煌开凿洞窟,由此形成一时风尚。

当然,这一举动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群,从莫高窟的画像规模和服饰中,就能看到供养人不仅有当地大族、地方长官、也有下层的一般平民百姓。正是这些供养人,代代相传,倾力开凿石窟,修建佛像,绘制壁画,才最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石窟文化。在距离敦煌200多公里的玉门昌马石窟,我就在洞壁上看到一份供养人的名单。

昌马石窟在现今玉门市南面70公里的祁连山里,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两处,因为洞内曾发现北魏时期的壁画,猜测建窟年代要稍早于敦煌莫高窟。昌马石窟与莫高窟和附近的安西榆林窟同属姊妹窟,但昌马石窟的规模相对要小的多,且因受过地震毁损,已呈残破之状。我去过的是上窖石窟,位于昌马大坝北侧的一道沙砾山上。进入洞窟,正中有个土台,台上供奉的佛像已无,只是痕迹仍在。洞壁周围下部有云文图迹,但上部的壁画因人为毁坏大多已难辨图形,只是由于洞窟较高,顶部的 6张世俗生活画像比较清晰,有仕女、老翁和书童,也有怪石、飞蝶和花草。我看到的供养人名单就在洞口的背面上部,用毛笔写在涂有底粉的洞壁上,名单自右至左横行排列,上为人名,下为捐出的钱数,看数字大多以文计算,可以想见这是附近的穷人集资建窟。菩萨面前无分贫富,在名单的两侧,分别是两个眉清目秀、彩带飘舞的飞天画像,依然栩栩如生。

看到这份名单,我想说的是,不论是过去和现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宗教总是一条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漂浮的船,令人神往,并沉溺其中不倦地追寻。西北山野,多为苦寒之地,气候条件恶劣,再加上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真实的世界里难以摘取真实的花朵,自然多向精神寻找寄托。这样,普通的贫苦民众就成了佛教在西北各地发展的基础,他们幻想着来世的幸福,按照教义要求“随其力分,而作佛像”,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兴盛。

可是,这一切真的能够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么,我们只是看到,千百年来,王朝更迭,征戍往返,洞窟的开凿之声在历史的深处回响,青灯古佛的画面在郊野和僻壤浮现,直到古老的丝绸之路由辉煌走向衰落。

有一个后人附会的供养人和画师的故事,曾经感动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富家千金 和一个贫苦画师, 家是敦煌的大户,因为开窟建寺请画师作画,按照要求要在佛龛下方画上家族成员群像,用以表达永侍菩萨一心供养的崇敬之意,于是因画供养人像两个人心生情愫,走到一起。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对于身份如此悬殊的两个年轻人来说,幸福不曾到来,噩运却迅速降临,画师被家丁打成重伤逐出敦煌,而 则被关在暗室不让走出一步。多少年之后,画师重来敦煌,在漫天的沙尘狂暴中,他愕然伫于洞窟前,那壁画非但不是当年他所绘制,而且连供养人画像题名也独缺 。他哭泣,他呐喊,呼唤碧落黄泉,天上人间,再无分隔,可是这声音很快就被狂风吹散。又过了多少年,画师发染白霜,心已平静,但数十年前心上人的纤纤身影,画笔捕捉的丽容娇颜,仍在梦中不时浮现。他想,说不定,那时的我,早已身历仙境而未觉……

这故事的立意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如果从唐明皇的角度说,含义是在感慨人生无常,对当初和杨贵妃两人卿卿我我的生活充满了怀念。其实,不管是贵为天子还是贱如贫民,都对现实生活依依不舍,画师最后喊出的不就是这种声音么。这才是真实的。

如今,敦煌作为西北佛学重地的地位已经不在,但佛教文化留下的瑰宝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我想人们在惊叹这些璀璨的艺术杰作时,如果能够对供养人有所认识,那也就不枉西北一行了。

共 21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读到此文,仿佛自己已穿越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感受那一份坚毅、博大与厚重。敦煌,曾经是西部的繁盛之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拥有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作者的笔下不仅描写了这些精湛的艺术品,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发掘到那些石窟的供养人,是他们用自己虔诚的信仰支撑起这些古文明,让这些古文明形成了一道道古朴而厚重的风尚,让世界各地的游人为之惊叹膜拜。寻着作者的笔迹感受着盛大的古文明,仿佛能看得到那时的征战沙场、尘埃遍布,仿佛能听到那时空气中空灵的绝响,仿佛能闻到青灯古佛前那一抹凄清。全文语言简洁朴实,立意新颖,叙述翔实,插入的小故事让文章更添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文明的源远流长,读来意犹未尽。欣赏,!【:简希】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9:06:01 问好李仪,厚重耐读的文字。祝创作愉快!

回复1楼文友: 19:28:47 问候简希,谢谢点评。

回复1楼文友: 19:29:44 问候简希,谢谢点评。

2楼文友: 22:17:00 学者大家之器!欣赏! 用吾心悟心与文学,创造新生活,感动自己也感悟人生!

回复2楼文友: 10:04:40 谢谢翎羽点评,问候。

生物谷灯盏花药用价值

灯盏花产业领军企业生物谷

生物谷灯盏花系列产品

小孩晚上咳嗽很厉害怎么办
老年尿急怎么治疗
乳腺癌初期容易治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