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湖南文艺家共话践行讲话精神办好三个湘江h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0.03.25
湖南文艺家共话践行《讲话》精神 办好三个《湘江》 http://www.frguo.com/ 2015-10-16 湖南日报

魏委

唐浩明

鄢福初

雷宜锌

欧阳友权

段江华

王元建

张音悦

陈新文

柳理

向娟

陈夏雨

王育翔

10月15日上午,为践行《讲话》精神,繁荣湖湘文艺创作,湖南日报社与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在湖南图书馆举行了湖南省文艺界人士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

10月15日上午,为践行《讲话》精神,繁荣湖湘文艺创作,湖南日报社与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在湖南图书馆举行了湖南省文艺界人士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

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李健摄

湖南日报记者汤霞玲 李国斌 陈薇 整理统筹龚旭东

10月15日,是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湖南日报社与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在湖南省图书馆举行湖南省文艺界人士座谈会。

从60年代人到90年代人,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路文艺工作者重温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畅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指导意义,交流践行讲话精神的体会。

与会代表为湖南文艺创作的主阵地 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湘江》周刊、 新湖南 客户端《湘江》频道、《湘江》公众微信号 三个《湘江》点赞,并提出了不少好建议。

魏委:

建成湖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人物名片:湖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

湖南日报传播先进文化的力度近年在不断加大。今天,各方面的艺术家聚在一起,为今后要做的事情出谋划策,特别有意义。

阅读从8月到现在创办的《湘江》周刊和 新湖南 《湘江》频道,感觉新风扑面而来。正在走融合之路的湖南日报有这样的举措和胆识,为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平台,应该向湖南日报表示敬意。

我非常期待湖南日报三个《湘江》成为一面旗帜,坚持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三个《湘江》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神高地;文艺应该走怎样的道路,文学艺术家应该坚持怎样的创作,应该在这块高地上得到体现。期待三个《湘江》成为一个凝聚队伍、展示成果、传播湖湘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个《湘江》非常及时地把省里最新的文艺创作成果推广出去,这对湖南的文艺创作者非常重要。要通过这一平台,让老中青、新生代和各种社会文艺力量都凝聚起来,多一些艺术切磋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文艺氛围。

三个《湘江》也是引导群众进行健康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哪些是值得我们看、值得消费的精神产品,需要主流媒体的引导,湖南日报能够担当起这个责任。

建议以后加强策划,商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各个相关方面的互动,多策划线下活动,将媒体的影响扩展为活动影响。同时,立足本土,拓宽视野,关注前沿,面向全国,将三个《湘江》建设成湖南人的精神家园。

唐浩明:

看到 新湖南 ,格外亲切

人物名片: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

如今是网络新时代,有了多种传播渠道,湖南日报创建的新媒体,将给更多关心湖南发展的人带来资讯的便利。近期我的作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正在新湖南客户端的湘江频道连载,有几点体会颇感深切。

首先,是 新湖南 的容量令人吃惊,它可以承载海量内容,为湖南的作家提供了一个无穷大的平台,只要是好作品,只要受读者欢迎, 新湖南 就能容纳。其次,是传播速度快。网络上没有时间的限制。作家的新作第一时间就能传遍天下。最重要的是作品能迅速得到社会的反馈,这些信息对作者来说很重要。湖南日报以周刊形式推出的《湘江》副刊能很好地满足了对书卷充满亲切感情的读者,将在大范围的文化圈内发挥强大、积极的作用。建议采取 两次传播 、 两手推出 的方式,在网络进行推广的同时,也在报纸上选登部分精致的短文。

湖南日报顺应时代,走在了时代的前端,无论是观念还是开端都非常好。我相信,它的改革创新和多项举措,对于繁荣湖南的文学艺术,营造更好的湖南文化氛围,把湖南建设成更强更好的文化强省,都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鄢福初:

正在创造文艺的正大气象

人物名片: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湖南省书协主席

湖南日报是省内文化最高平台,对于担负文化人历史与现实责任、引领社会文化风气、弘扬正能量具有重要作用。

1988年,我在长沙举办首次个展,当时,湖南日报刊发了关于我的专访文章,那是关于我的第一篇报道文章。文章最后写了一段勉励我的话语,时至今日,记忆犹新,并为之深深感动。这份报纸我至今还珍藏着,对于当时作为文艺新人的我,这是一段很珍贵的经历。湖南日报在我的青春时代,对我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份有分量的、传递着主流价值观的报纸,我相信,三个《湘江》对于当下的年青人同样具有激励作用。

最近,湖南日报有很多新的举措,我都在关注,包括以文艺周刊形式推出的《湘江》周刊,以及 新湖南 《湘江》文艺频道和《湘江》微信公众号。我认为,《湖南日报》是在用这三个《湘江》将从纸质到指尖的 湘江 文化副刊版块串联起来,做大做强。这是湖湘儿女和文艺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正在创造一种正大气象。

湖南有很多实力派艺术家,他们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但是湖南缺乏将他们推广出去的强有力的平台。湖南日报的三个《湘江》组合,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真心希望通过这三个《湘江》,搭建起一个宽广的平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介人才,让权威的主流媒体,把我们湖南的文艺创作成果、文化研究成果传播出去,真正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我建议湖南日报《湘江》文化版块可以考虑为广大老百姓开辟一个新的端口,传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艺术是艺术,文化是文化,受众人群并不相同,所以栏目的设立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雷宜锌:

我会关注 新湖南

人物名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 马丁 路德 金雕像 作者

我很高兴,现在我们有了湖南日报 新湖南 手机客户端,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现在我看新闻,基本是通过电脑和手机,我也开通了微博和微信,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

在我看来,长期以来湖南的美术界都有点闭门造车。艺术家们都关在家里搞创作,办一个展览,把作品展示一下就草草结束。更有意思的,是来展览现场捧场的,大多数都是业内的几个熟人,颇有些小圈子里的 自娱自乐 味道。如今有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离大众、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这是艺术界值得注意的问题。

几天前, 大美洋湖 2015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 结束了。来自世界各地20多位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与长沙朋友进行交流互动,现场展示雕塑技巧。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一块石头如何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整个活动期间,有近 0万人参与了这场活动。活动期间,我还带国外的雕塑艺术家去观看了湖南的 国韵湘音 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因为行程劳累,刚开始他们都不想去,可看完后连声赞叹,中华传统文化了不起。

湖南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南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有了 新湖南 ,有了新平台,我会关注它,希望它也能更多地关注艺术工作者。

欧阳友权:

推动、引领网络文艺创作

人物名片:中南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省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茅盾文学奖评委。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博导。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抓网络文艺创作。这几年,湖南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中国作协统计的全国622名著名网络写手,湖南占了 9位。湖南网络文学评论也走在全国前列,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已经开展10多年,有点影响。

今天的文学生态和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中国有6.85亿网民,其中文学网民2亿多,是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还有2000多万人在网上写作,有200多万签约写手,有汉语文学网站500余家,每天产生的作品数量庞大。网络文艺的繁荣局面,来自于市场推力和读者的需求。

繁荣局面背后,也存在短板。 总书记讲到的,在文艺创作上存在的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 等问题,网络中可能体现得更加严重。这是因为网络写作缺少把关人,没有认真遴选,写手缺乏责任感。怎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重视艺术审美价值,达到一种平衡,是今天网络文艺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在,湖南日报开辟了三个《湘江》,特别是 新湖南 《湘江》频道的开通,将对湖南文艺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希望 新湖南 《湘江》频道在推动网络文艺创作上起到引领作用,打造一个湖南文艺的聚合平台。

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容量大,能即时传播、实时互动、随时更新。相信三个《湘江》会成为湖南文化的园地、湖湘文化的高地、湖南人的精神家园,让大家从中了解湖南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最新成就。

段江华:

多推有担当的年轻艺术家

人物名片:著名画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油画学会主席。今年 月,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湖中救起一位小女孩,被誉为 最美画家 、 最美老师 。被中宣部授予 时代楷模 荣誉称号

湖南日报作为党报,最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作为艺术家,特别关注三个《湘江》。湖南日报通过新媒体,利用新方式,打破了很多局限,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空间。

作为一名老师,我非常关注湖南艺术家、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我在北京宋庄呆过几年,看到湘籍的年轻艺术家都很有责任担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跟市场风,不去吸引西方人眼球,而是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些社会现象。有两个年轻艺术家,大学毕业后至今,在凤凰的小山村里画了10年,持续关注当地的留守儿童。他们不是为了市场需要去创作,而是关注社会问题,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我从2012年开始担任湖南省油画学会主席,三年来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在年轻艺术家中发掘这样的人才。希望湖南日报的《湘江》今后加大对湖南年轻艺术家的推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当下,有些媒体过于娱乐化,而在我看来,社会需要文化重建而不是娱乐。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湖南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开辟的三个《湘江》体现了一种文化追求,将对湖南文化艺术事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王元建:

媒体要先觉、先行、先倡

人物名片:书法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省高校书协主席

如果说文化艺术是灵魂工程,那么媒体就是灵魂工程的情报部。媒体要先觉、先行、先倡。湖南日报利用自己的优势,推出三个《湘江》,在文艺方面做了许多很好的工作。

新湖南 《湘江》频道上开辟了多个栏目,它们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湘江》要推出新人新作,促进年轻艺术家成长、成名。《湘江》还可以进入高校,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打造很好的文艺团队。

我们省直书画家协会,10年来举办了几次马王堆帛书艺术的展览,希望能和湖南日报三个《湘江》合作,利用新媒体,打造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为湖湘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音悦:

共同打造湖湘精品音乐名片

人物名片:二胡演奏家,省歌舞剧院院长助理、乐团首席,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

在这里,我首先要向湖南日报表达深深的感谢。前不久,我们的 国韵湘音 大型民族管弦音乐会推出后,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以大篇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报道,影响广泛。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工作者,应主动承担起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和推广的历史责任。回顾中国音乐史,其中有一个高高屹立的湖南,从湖湘音乐长河间取一瓢饮,可追溯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追寻坚守民族音乐的湖湘身影,也可追问新时代湖湘民乐的未来,同时体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的精神,大型民族音乐会 国韵湘音 即从此而来。

希望三个《湘江》作为省内最重要的文艺阵地,多刊发音乐评论。

湖南日报的三个《湘江》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也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合作,互相促进融合,共同打造湖湘精品音乐名片,走向国际。我们每个人,包括演员、观众群体和学生,都可以成为 新湖南 的推广大使,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建议 新湖南 开辟有声频道,打开《湘江》频道就能听到湖南的音乐,让 湘江 里有 湘音 。

陈新文:

党报副刊文化传承的新样板

人物名片::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新生态中,从 新湖南 《湘江》频道上线这件事情,可以看到文化产业属性的转变,我也看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担当。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要学会用好它,要学会遵守和运用新的游戏规则。

新湖南 的上线应运而生。作为一名出版人,我们也要向 新湖南 学习。移动互联网时代,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机遇,我相信,它最终会像蒸汽机、电力等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一样,成为所有行业的工具。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不玩微信、不接触APP的人应该很少了。无论是互联网的从业者,还是传统领域的创新者,都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我既是《湘江》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也是 新湖南 APP的用户。在 新湖南 里,我看到关于茅奖、关于诺奖和我们自己图书的相关信息,也读到了许多我喜欢的作家朋友的好文章、好观点。我个人感觉做得非常好,我相信三个《湘江》一定能成为党报副刊文化传承的一个新样板。

同时,我也建议,做新媒体应更强调经营用户关系,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性,提高用户体验,以更加多元、多层次的活动带来互动,实现线上线下联合;同时要突出湖南特色,以湖湘文化为根,推广湖湘文化品牌。我相信三个《湘江》一定能够成为推动湖南文艺发展的中坚力量。

柳理:

期待与 新湖南 有更多深度合作

人物名片:凤凰网国学频道主编

我看了 新湖南 《湘江频道》的栏目设置,觉得很兴奋。有 读书 、 湖湘文化 、 艺术 、 记忆 、 连载 等十余个栏目,丰富又多彩。从中,我可以看出老报人的那种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开辟的这些端口,无疑让更多新鲜的内容和血液加入了进来。

我们凤凰国学频道也开设了很多栏目,有些栏目在命题和内容上,其实与 新湖南 《湘江》频道是互通的,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在内容和策划上能有更多的联动。

在这里,我有几点经验想与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是新媒体应更注重用户的体验。不同的栏目有不同的针对人群,年轻人用户可能对图片、视频等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相关栏目中设置这些环节。而年纪稍长的用户,则更注重操作的便捷或内容,相关的栏目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经营用户关系,加强用户体验,对于新媒体的做大做强很重要。我期待,将来凤凰网能与 新湖南 有更多深度合作,利用彼此的优势,将湖湘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向娟:

期待三个《湘江》

填补网络文学评论空白

人物名片:向娟,网络文学作家,研究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 天下尘埃 为名写了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在8年内创作出7部小说,共计450余万字。其作品《浣紫袂》入选中国作协 网络十年 文学精品丛书、《苍灵渡》获得网络首届华语新锐小说比赛第一赛季冠军,是中国第一位评上副高职称的网络作家。

201 年7月,我接受了湖南日报的专访。那次专访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此之前,我都不敢跟别人说我在写网络小说。作为一个网络作家,深感我们是弱势群体。但湖南日报那个专访以后,我可以挺直腰杆说我是一个网络作家,我对湖南日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艺术要耐得住寂寞,要熬得过岁月。在网络文学圈内走了上十年,我发现,网络文学里面有沙子,也有金子,到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好作品。作为一个文学的准备阶段,这样一个历程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经典文学都起源于草根文学,水涨才能船高。网络文学必然会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目前,网络文学中的精品面临酒香还怕巷子深的境况,墙内开花墙内香,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短板。

目前,全国600位重点网络作家,湖南有 9位,但有 位已经离开湖南。这些人中,很多人有很高的网络地位和很好的成绩,但并没有被发掘出来,没有形成一股合力。期待借助湖南日报的平台,做好网络文学艺术家的推介。

另外,全国都缺乏网络评论队伍,湖南依托中南大学文学院,在网络文学学理研究方面很强大,但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论全国都缺乏,湖南日报应该抢占网络文学评论的制高点,在此基础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将会填补这一空白。

陈夏雨:

你们关心我们,我们就热爱你

人物名片:作家,导演,编剧。湖南省作协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二期作家班学员。曾参与五部数字电影的主创,已经在央视六套播出。《白皙的小腿》获得搜狐网全国征文最美初恋大赛第一名。《月亮河边的童话》获全国最美故事征文大赛第一名

去年听到习主席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实非常开心。总书记有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一是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让我们知道文艺作品的主旨是什么,为创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这段话鞭辟入里。给我们文艺创作,特别网络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避免落入低俗的误区。

习主席讲话发表时,我还不能确定这个讲话会如何具体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直到今年 新湖南 的记者采访我,才体会到它的直接影响。今天,我们在一起进行研讨就是最好的体现。

新湖南客 《湘江》频道就像湘江一样,波光粼粼,浩浩荡荡,源远流长,生动活泼,每天从早到晚,朝夕不断,在我身边流淌。她可以洗涤心灵,可以醍醐灌顶,也可以纵情歌唱,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湖南日报高大上的印象。我们现在搞文艺的好多朋友,无论大咖、小咖、大草根还是小草根都成了 新湖南 的铁粉, 新湖南 成了我们可以信赖的第一移动媒体。这本身就是对习总书记讲话的最好纪念和注脚,也是我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最大推手。我们告别了网上一些以讹传讹的小段子,真正做到了既接地气,又有营养。既宣传了政策,又推广了我们文艺工作者本身,把媒体的利益和媒体受众者的利益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新湖南 《湘江》频道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娘家。你们关心我们,我们就热爱你。希望以后更多地关心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平台能看到更多的作品和评论,推介更多本土导演的影视作品。

王育翔:

通过 新湖南 ,

我们从校园里走了出来

人物名片:湖南师大附中高二学生。他和40余位同学做出了微电影《我和我》。他们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筹到7万元经费,并且成立了工作室。他的梦想是做一名电影编导。他们的故事在9月底被 新湖南 发掘并刊发

作为一名高中生,今天特别荣幸能来参加这个座谈会。

一个月前,我们完成了第一部微电影作品, 新湖南 《湘江》频道的记者来采访了我们,报道了高中校园里的艺术发展。我仔细看了 新湖南 ,最喜欢《湘影》频道,用图片的形式写故事。

在学校里,老师和家长更注重高考成绩,是 新湖南 的《湘江》频道给了我们校园文艺创作者一个展现的机会,让社会上更多人看到了我们的付出。开始,我们的报道只能在校园传播,通过 新湖南 ,我们的作品从校园里走了出来。

报道发出来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单纯的成就感,普通高中生也可以被社会关注。我发给老师和同学看,号召他们也来下载 新湖南 客户端。

希望以后有机会展现我和我的小伙伴的风采,甚至可以一起参与内容制作。

蒋祖烜:

打造湖湘文化传播新高地

人物名片:湖南日报社总编辑

感谢各位领导、文艺界名家、新锐到会支持。

今天阳光温暖、秋意醉人。今天有几个不同寻常:一是习总书记讲话一周年;二是与会人员不同寻常,来自文艺各界,年龄层次不一;三是传播平台不同寻常。

三个《湘江》代表党报的媒体融合,代表向网络文艺迈进的姿态。为了办好三个《湘江》,促进湖南文艺的繁荣,我们曾多次开会,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通过三个《湘江》建设湖南文化的传播高地,打造湖南文艺的共同体,传承光大湖湘文化。我们既要深耕报刊这个传统的领土,又要拓展网络这一新兴空间;既要倚重杰出文艺家的影响力,又要拓展文艺新人的冲击力;既要珍视既有的文艺样式,又要探索崭新的文艺文本。

根据今天大家的建议,我们计划评选年度文化人物,评选文艺精粹,开辟网上美术馆和音乐厅。我们一定认真吸收各位的意见,也请各位一如既往地支持湖南日报,支持三个《湘江》。

三个《湘江》不仅仅是湖南日报的,也是大家的,尤其是文艺创作一线的文艺家们的,更是广大文艺新锐和文艺爱好者们的。希望在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参与下办好三个《湘江》。

湘江北去,气象万千,在这个文艺大发展的金色秋天,我们共同耕耘,共同浇灌,共同收获。谢谢大家!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
汉森四磨汤效果
西安中医癫痫病医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