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江南壮哉阳明山续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9.19

从百步阶梯下来,已经下午三点多钟。大家都累坏了,而且饿得慌。于是驱车离开叶子漯广场,向万寿寺方向行驶,沿途扫视窗外寻找充饥的店子。到了一个村庄,路边果然有几家农村土屋改建的酒店。选择一家场地宽敞的店子泊车,炒菜吃饭,然后继续沿谷路前行。

我们现在行进的山谷,右边叫做银子山,左边叫做瑶人山。“银子山”名字有点俗气,但山下零零落落的庄户多数改成了酒家或旅馆,昔日樵猎耕牧的山民变成了商人,希望多赚点银子,倒也在情理之中;“瑶人山”便有古朴的味道,让人想起僻居山里的瑶家先民刀耕火种的情景来。到了山谷的尽头,两山会合,公路再次沿山坡盘绕而上。到了两山相连的高地,辟出一块空阔的坪台。从坪台往回看,山谷风光尽收眼底,银子山和瑶人山巍然峙立,逶迤远去,当空一轮太阳照着,既清秀又壮观。道路从这里分岔,往西边直走,劈开一道山坡通往万寿寺,往北边下坡则溜向歇马庵。往歇马庵方向比较近,我不想漏掉这个景点,于是先到这边看看。

顺公路盘曲而下大约二点五公里,山谷间现出一块宽阔的坪地,歇马庵到了。放眼四顾,并无寺院庵宇,原来歇马庵早已毁坏,了无踪影。坪地的一部分做为停车场进行了硬化,大部分空地只铺了一层沙石,稀稀疏疏长着杂草,显得有些荒凉。坪地的左边是一口山塘。在无名的山冲岭坳,这种有些面积的山塘往往叫做水库,在这里则叫湖,歇马湖。歇马湖水质清澈,四周绿树环围,山色倒映水中,寂寂然有纯粹之美。临庵一边的湖岸砌筑了码头,有水榭亭楼通往湖心,供游人玩耍。然而此时游人稀少,纵然有这些现代设施,也给人勉强楔入的生涩感,难以消弥那种荒僻的感觉。

到水榭上转一转,兴味寥寥,我便走向荒草丛中寻觅歇马庵遗址,吊古寻幽,聊发感慨。

一般来说,自然损毁的古迹总要留下一些断壁残垣,至少也会剩余几块基石。但歇马庵破坏得彻底,几乎连一丝建筑的痕迹都找不到。空荡荡的坪地呈漫坡通往山谷,上面长着灌木和杂草,几茎巴茅的花穗像道姑手里的拂尘随风摇晃,只不见她们的影子。然而废弃在荒草丛中的几件法器不免令人惊叹。一口大钟,一个香炉,还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器皿,一般的铸铁造就,少则几百斤,大则盈吨,浑厚结实,高大笨重。我试着用力推了推那口人头高的铁钟,简直蚍蜉撼树,纹丝不动。这些锈蚀的铁疙瘩至今能够残存下来,除了其笨重的身躯外,还在于山深路陡,运输困难,否则不被人偷走,也难免于大炼钢铁时被土炉熔化的命运。然而这么庞大的法器出现在这里,不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歇马庵昔日的辉煌么?

阳明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东汉时便开始修建寺庙,先后修建有白云寺、昭禅寺、祖师庵等寺庵二十七处。一座大山就收藏了如此多的寺庵,可见佛气之盛。最负盛名的白云寺位于阳明山主峰绝顶北侧两里许的白云峰山腰之上,海拔一千五百多米,曾经鼎盛达千年之久。据说后世有十八真人在那里烧丹炼汞,得道升天,使沉静的白云寺再次名噪一时。白云寺也曾有一口大钟,旦暮敲击起来,响彻千里,余声袅袅,将梵音佛语发扬到极致。歇马庵原名“昭禅寺”。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燳的三女儿秀灵公主为了逃婚,同时为了寻求不老仙方,千里迢迢来到昭禅寺,“尽驱寺僧,歇马建庵”。凭借她公主的威望,很快在昭禅寺聚集起一百零八名尼姑。传说她日后得道,白日飞升为仙姑。于是寺院名声大振,香火炽盛,一五一五年改名“歇马庵”。

阳明山寺庵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皇粮”的支持。白云寺开山住持是东汉献帝刘协亲自派来的智安和尚,皇家之重视由此可见一斑。那里山高路远,林深壑幽,和尚生活唯艰,全赖官府供给钱粮得以周转。到了明代,官府干脆将整个阳明山区的山林划为“国山”,作为寺院的产业,“永奉香火,免供民赋”。自西汉到民国长达二千余年的时间里,阳明山始终在佛教世袭制度的控制之下,要不是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这种佛教世袭制还要在此地延续更长时间。皇家之所以偏爱这些寺院,盖因阳明山的“龙脉”太旺盛了!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深信名山大川有龙脉地气,竭力抢占天下名山,修建寺庵道场,大断“龙脉”,以防“真龙天子”冒出来抢夺他们的江山社稷。这也是至今“名山僧占多”的重要原因。

然而歇马庵遗址上的法器并非此庵所有,每一件器具上都铸刻“万寿禅寺”的字样。既然是万寿寺的法器,为何要弃置于歇马庵遗址呢?这些笨重的庞然大物很有可能是在重修万寿寺时淘汰下来的;也只有修通公路以后才能运到这里来。弃置于歇马庵遗址,至少表明阳明山旅游管理局念念不忘那些业已毁灭的寺庵,特别是歇马庵,打算进行复建。目前之所以还没有动工,正好说明当局难以措手的困境。现在再也不是举皇家(全国)之力兴寺敬佛的时代,这么浩大的工程要付诸实施,将面临资金和文化的双重尴尬。如果纯粹为了增添旅游景点而投入巨资,其投入产出未必合算;至于文化上的意义,在一个无神的国度,纵使大兴寺院也不能重构那种泛及民间的普遍信仰,其价值不可避免地遭遇质疑。

建与不建,如何建设,服从于整体的构想和规划。可以预见,只要有资金,这些寺院迟早会复建的。阳明山旅游当局的基本思路还没有脱离名山加佛寺的景区模式,难以将经营理念从迎合庸俗文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转移到如何尽力挖掘、彰显阳明山纯粹之美的方向上来。这一缺憾是当今商业文化盛行的大势所决定的,正如大河水涨,小溪小沟也难幸免。不过,如果能摆脱这种唯利是图的资本操作模式,将景区建设融入全民文化建设之中,以半福利的形式将阳明山对公众开放,打造成一个陶冶心灵的“绿色净化器”,

这样,阳明山将成为永州市的“后花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景区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红军雕像咏怀

在前往万寿寺的路上,远远看见一座高山平台,到了那里,才看清是一个硬化了的水泥地坪。地坪的中央有一座纪念红军长征的雕塑,西边有一座用于管理的房子。因为雕塑的存在,整个地坪便有了鲜明的主题。我们姑且把这儿叫做“红军雕塑广场”吧。雕塑由红六军团四位领导者站在山岩上的群像组成,他们分别是:任弼时、肖克、王震和李达。原来长征时,他们带领的队伍经过了阳明山。雕塑的后面铭刻着毛泽东手书的古体诗词《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整座雕塑的背景为两棵连理的松树,枝叶凝结成柄,映衬在最不缺树的背景中;人物形态各异,或叉腰远视,或手握望远镜,或披着大衣对下属训辞。这样的形象设制还是不错的,但无一例外地弄得人物身材短粗,很有一点徽雕的味道;又如儿化的书法,一笔一画描得工整,却缺乏风骨。这种技法用来表现庄严的主题,如果不是出于有意,至少表明雕技粗劣。然而谢天谢地,这位二流的雕刻家受聘于有关部门,塑就了这样一组群像,让后人多少知道一点阳明山与红军有关的故事。

其实,阳明山区汉瑶杂居,山高林密,地域宽阔,易守难攻,历来为义军啸聚之所。为反抗官府豪绅的剥削压迫,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大小不一的农民起义。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争霸天下时,也曾率兵进入阳明山扼险拒守。到了近代,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阳明山更是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26年,农运首领周文在阳明山组建农民自卫军进行武装暴动。自卫军三次攻陷宁远县城,连克临武、新田、蓝山、道县、零陵、嘉禾等七县,威震湘南。1927年冬,省政府划周围县域部分乡镇设置阳明县,纠集地方武装镇压农民革命。1928年初,国民党派重兵“围剿”起义军。周文率军南下,攻破宁远县城,旋即挥兵北上,攻打新田县城。此时队伍发展到二千多人,但强敌当前,不可硬拼,周文率部进驻阳明山。19 0年初,阳明县县长兼团防欧冠率两万多人包围阳明山。经过近三个月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弹尽粮绝,伤病冻饿而死者过半。周文率部突围,一千多义军被俘,惨遭杀害。周文冲出重围后,携妻女隐姓埋名,以传统手艺打桶谋生。19 4年4月在广西事发,押回湖南被何键杀害。

周文牺牲不久,同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生死攸关的湘江战役打响。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之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为了阻止敌人的追击,为大部队渡江赢得时间,11月 0日下午,红六师十八团奉命在新圩阵地阻击数倍于我的桂军,遭遇猛攻,伤亡惨重。在撤退过程中被敌人分割包围于全州古岭头一带,全团两千名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只有少数战士突破重围,隐姓埋名,流落民间。

11月 0日,红三十四师受命接替十八团阻击桂军。但接到命令时十八团阵地已经失守,三十四师顿时陷入孤军奋战的险恶境地。12月1日,中革军委两次电令三十四师向西撤离,但部队已经被敌军重重包围。经过多次激战,始终无法突破桂军阵地。在连续的战斗中,红三十四师伤亡惨重,大批将士血洒疆场。在向西向北突围均受挫以后,师长陈树湘率部南撤,试图从兴安以南寻路西进,但再度遭遇桂军层层阻击,无法打开前进通道。面对险恶形势,陈树湘当机立断,率部向东退入都庞岭雾源山区,依然遭到桂军猛烈攻击。红三十四师一边打一边向大山转移,由于地形不熟,部队被切为数段各自为战。此时,红三十四师由入关时的四千三百余人锐减至八百余人。

12月4日下午,陈树湘率余部从新圩以南穿越全灌公路时,遭到桂军围攻,仅四百余人冲出包围,12月5日,余部再次遭到包围。陈树湘紧急召集师、团干部开会,决定突围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突围过程中,大部分红军战士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一百多人于12月9日向东进入湖南。12月11日,在抢渡牯子江时,遭到江华县保安团伏击,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在担架上,陈树湘从伤口扯出自己的肠子甩向敌人,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九岁。此后,三十四师余部九十多名红军官兵依托阳明山区,转战南六县,坚持多年游击战争,大部分战士先后牺牲,后来只有少数将士隐姓埋名,藏匿民间得以幸存。

逝者往矣!打开历史的画卷,重温这段惨烈的往事,不由令人浩然长叹!今天,当许多公民坠入温柔乡里醉生梦死的时候,当许多官员像蛀虫一样腐蚀共和国大厦的时候,还能想到新中国的旗帜是这些先烈的鲜血漂染出来的么?

平台的西南是一道深谷,成片的竹林,茂密的大树,既随山势起伏,又各自尽力伸展,只把浓稠的绿意弥盖下来,不留一点缝隙。从高埠往下看,任何行进的踪影都被这绿色的锦绣所掩蔽。这里就是和叶子漯方向相反的探游小黄江源的另一个起点。瞻仰了红军雕像,我们打算从这里下去到达小黄江源瀑布群,连缀我们未曾走完的沟谷之旅。就着竹林间的小径蜿蜓而下,一步步进入深渊,仿佛分开碧波潜入幽森的海底。四周一片沉静。昏暗的竹林间忽然发出悦耳的清鸣,此起彼伏,那是蛩语的独奏抑或林蛙的和唱。这美妙的大自然的乐章,没能唤醒心灵隐蔽的情感,独独使人感到孤寂,盖因当代都市人习惯了纵情高歌的热闹,再也没有耐心品味寂寞的妙处了。

刚才有关红军的怀想使我注意起周围的山货来。在这深山密林中,本来有许多野物可供充饥。春天的竹笋,秋天的石蛙,山洼的野菜,腐树上成簇的蘑菇……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是难得的野味。但在峥嵘的岁月,红军或农民起义军缺衣少粮,更乏油盐,老是吃这些东西非刮尽两胁板油,寡淡得胃里流出清口水不可。

再往前走,已不知具体方位,只晓得在两山夹峙的谷沟深处,前途林海茫茫,而回去的路已渐行渐远。在足以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各种各样若有若无的天赖汇入耳膜。此时的听觉似乎格外敏锐,我几乎可以辨听载着这些伟绩远去了的岁月河流的流淌。在这些细微的声音中,逐渐浮现出草鞋踩踏落叶的铿锵足音。随之而生一种无法排遣的幻觉——一列红军队伍隐约从林间小道上走过。这种幻觉介于意念和遐想之间,事实上这样的队伍已经远去了。七十年后,又有一种类似的游击队伍开进了城镇周围的山中,其战士不吃野菜专吃盒饭,不穿草鞋专穿名牌,不打敌人却自相残杀。这样的队伍就是泛及城乡的赌徒聚集的场子。

下了好长一段陡坡,道路渐趋平坦,路旁也随之出现了一道干沟。我知道已经下到谷底,前面不远就是心仪神往的瀑布群了。带着这样的信心前行,脚下便觉轻快。绵长的小径一直倾斜着往深里沉坠,林子里也变得更加幽暗。在晦暝的光线下,人的意识似乎有些模糊,好像游走在迷蒙混沌的梦中,不分前世今生,也没有终极情怀。是枝柯间偶尔泄漏的斜阳把我拉回了现实。这金色的光芒表明当今世界实际上已是二十一世纪初叶的某一天,而且到了下午四点多钟的光景。我的心里不免焦虑起来,这里耽误的时间势必影响后面的观光。有好一会儿,我怀疑这一趟补偿性的行程是否走得合理,脚下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

共 12 27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的这一篇散文,应当是属于描写阳明山的续篇。之前,作者有过一篇作品是对于阳明山的描述。而在这一部分,作者所接触到的阳明山,无疑更加的具体,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更加的繁杂。其中,有对于景物的详细描述,诸如万寿寺,红军雕像等,也有借助着这些景物,来进行抒情,又或者是探讨古今传说的。这样的描述,让整个作品更加的饱满,也让这片散文,充满着人文情怀,甚至于,多了几分质感。尤其是收尾部分的,磅礴大山精神,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于阳明山的概括,更多的是作者借助这样的抒情,来阐释自我内心的见解。对于一个散文作品而言,这样的精神层次上的挖掘,无疑是厚重的,也是必要的。。——履泽【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20618】

1楼文友:201 - 21:55:27 问好作者,很不错的文字,欣赏了。。。。欢迎作者赐稿江南烟雨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的同时,也祝福阅读愉快。希望作者在江南烟雨社团里,有新的收获,以及有更多的精彩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更大的进步。

脉络舒通丸一疗程几盒

脉络舒通可以长期使用吗

脉络舒通丸的效果

青岛双鲸药业维生素D3
三诺血糖仪试纸通用吗
经期不准怎么调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