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山水回望古镇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9.11

弯弯曲曲的包河自西向东流去,不知是大自然里那种神奇的力量扭转了古时候那一泓奔腾咆哮洪水的流向,形成了现在这个摸样的罗圈弯,这弯里的小镇就是丹城。小镇不大,却很别致。从其现存的遗迹方面去考察,小镇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水经注》专家陈桥驿来到这里考察过。镇上的人把平时在河湾里捡到的东西拿去给专家看,那黑不溜秋的石块,说是石斧,那黄不拉几的花生状的陶土颗粒被说成是陶坠。镇子上的人听专家这样解释,才知道自己脚下踩的这片土地原来竟然有这么久远的历史。

专家的话让镇子里的许多人心里泛出了迷雾,那几千年前,是谁第一个在这里安家落户呢?这些年来,这里究竟经历了什么,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一连串的疑问谁也说不出答案来。自此古镇被披上一种神秘的面纱。

这里的主街道东西长不超过一华里,因为其地势要比街道以外的任何地方高出好几米,就像一条横卧在那里的一条巨龙,街道的走势就在这条龙的脊背上,因此有人就把这里叫做“龙脊街”。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青砖黑瓦,剥落陈旧的墙体给人一种岁月沧桑感。街道旁边偶见一棵上了年数的大树,巨蘑般的冠盖便罩了大半个街面,烈日炎炎的盛夏,树荫下面就成了商贩们摆摊设点的好去处。

龙脊街的“龙腰”是街道的正中心,这个地方被称为关阁。文革之前,关阁是这里的名胜古迹,也是古镇的一个镇街之宝,是当地人妇孺皆知的标志性建筑。关阁的整体设计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端庄典雅,共分为上下两层,基座有九步台阶,通往二层的楼梯一十八级。整体建筑大殿里供奉着三尊神像,居中的是红脸关公,左边的是关平,右边的是周仓。民间这样去形容关阁的气势宏伟:楼上楼,庙上庙,九蹬十八垄。

这里一年有四个传统古会,分别是农历的二月二十五、四月初一、九月十五、十月初十。古会期间,小镇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形成了人海。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牵着牛骡马匹,驮着各种土特产到古会上进行交易。这时的关阁更是香烟缭绕,钟鼓齐鸣,不少的善男信女云集在这里上香、祷告、祈福、还愿。坐地的小买卖人早早地将自家的招牌亮厢在街市上。特别是那些叫卖特色小吃的,更是如此。诸如李家的卤肉,相家的牛肉汤,张家发面烧饼,王家的粉丝包子,都纷纷拿出自家的绝活,向前来赶会的展示着传统的祖传技艺,满街上飘荡着诱人的香味。穿着花花绿绿的少女们,三五成群的拥着。她们被一个外来的捏泥人的师傅精湛的技艺所吸引,一个泥团,顷刻间就在那人手里变成一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小人。大街上噪杂的声音与商户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灰头土脸的庄稼汉则散坐在各种美食摊的四周,一手端着盛满高粱酒的红土碗,深深地呷上一口,嘴里发出略显悠长的“呲吱”声,另一只手捏着一块刚出锅的卤肉,或者把手伸到面前盛着茴香豆的盘子里,喝一口酒,就一口肉,干脆的茴香豆在嘴里发出“嘎嘣”的响声。酒劲上了面皮,与满嘴的油红一起,呈现出一脸的油光。一个饱嗝响起,酒足饭饱的食客饭菜懒懒地站起身来,两手身着懒腰,同时喊出“结——账”两个字,因为是伸懒腰时发出的声音,使得“结账”的声音显得格外怪异。收账的老板娘忙里忙外,额头上早沁出了细微的汗珠。她们只顾忙着干活、收账,笑脸迎送着自己的客人,无暇顾及客人们怪异的举止。食客们走着来着,来着走着,就如那包河里汨汨东去的流水,拖续不断。直到红日西坠,天空开始弥漫起夜色的时候,大街上的人潮才缓缓退去。

每当古会过去,街面上便会冷清起来。按照老街上那些住户的话说,这是会后三天松。这样说是极有道理的,因为四周的农户一些吃的、穿的、用的东西都在会上添置齐了,谁还有那功夫去赶闲集。那些做小买卖的将小摊摆在树荫底下,眯着眼在那里坐着,如果不是手里的蒲扇在晃动着,那样子就如一尊打坐修炼的佛。古会过去的女人们则会用扁担挑着逢会时被油浸汗渍的衣服,在包河缓缓流动清澈见底的水中漂洗衣物。长长的河岸边随风传来阵阵银铃般笑声。

河的上游驶来一只小船,女人们知道,这是街上的德爷在河里打渔。德爷六十来岁,慈眉善目,虎背熊腰,面如枣皮,发亮的脑袋上顶着一个竹编的斗笠,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声音浑厚,如关阁里撞钟一样。他的岁数虽不是太大,可是辈分最长,有几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了他都尊称爷爷。

街面上的人都知道德爷是一个古怪的人,从小就跟着父辈在包河里打渔,练就的一身撒的好功夫。可是,德爷打了快一辈子渔,那些鱼的做法样样都会,诸如清炖、红烧、清蒸全是一流的手艺,然而,德爷逮鱼、做鱼,就是不吃鱼。

平时逢集的时候,一些买主总会对所需要的东西挑挑拣拣,付账之前还要使劲往下侃价。难免发生一些争执和口角。也不知道德爷的消息这么灵通,刚吵上几句嘴,德爷就会出现在这里,他总是先指着摆摊的鼻子大骂一通:“你在街上做生意,靠的就是四里八村的这些人,这样下去,谁还敢买你的东西?人活在世上要讲究个仁义道德,别认为自己是街面上的人,就去欺负乡下的老百姓。这是把家门子的势力。你不是有种吗,你走出丹城三里地,看不见这里的树梢子,就瘪茄了。”然后又去跟买主赔不是:“这街上住的也不是孤庙,来这个街上,无论是山南海北的人,孙子有理讲到爷,东西随便挑,随便捡,价格随便侃,受了欺负就找我!”

说来也怪,在复杂的事情,经德爷一说,买卖双方的气都消下去了。

街面上的女人受了男人的气,也会到德爷这里来告状,德爷说:“男人醉酒打老婆,这是天下最丢人的事儿。”然后就罚那男人去酒馆沽来一坛酒,再买来几盘茴香豆,请街临街房的男人都来喝酒。每当这时,女人脸上会转哭为笑,把家里的最好吃的东西一股脑低地搬出来,让大家分吃。直到那男人被灌醉之后嘴里说出“今后再也不敢了”的话,众人才肯散去。

在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们挑着洗干净的衣物回来了,她们便会找一片栽着大树的空地,在树上拴着一根绳子,将衣物搭在上面晾晒,大树下面又增添了几分韵致。

德爷不吃鱼,可对酒却有着特别的爱好。街面上无论哪家婚嫁喜事,都会喊来德爷助兴。

晚辈给坐在上位德爷斟酒,难免把酒洒到桌子上。这时德爷就会急忙弯下身子,把嘴贴近桌面,用手指蘸起洒在桌面上的酒,放在嘴里吸吮几下。端起酒盅喝酒的时候,德爷总是一手端着酒盅,另一只手在酒盅地下拖着,斟酒过满的的时候,酒就洒落在手心里,德爷会用舌头把洒在手心里的酒舔得一干二净。有人对德爷的这种做法不甚理解,德爷就说:“这酒是粮 ,也是有神韵的。洒了酒就是浪费,就是对酒神的不恭敬。酒是好东西,喝了不疼,丢了疼。”

文革时期,这里刮过来一阵“破四旧,立四新”的风,关阁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气势恢宏的建筑,在造反派一阵阵嘈杂的“打砸抢”声中哄然倒下。关阁的身上还背负起一个“造成百姓贫穷落后”的罪名。

在龙脊街的一隅,站着这样一个人:凌乱花白的头发,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脸上布满了无数的皱纹。一张永远无法合拢的嘴永无休止的颤抖着,口水像丝线一样顺着嘴角往下不停地滴着,褂子的前襟早被口水阴湿了。她站在那里,目光呆滞,走路的时候挪动着双脚,就像监狱里判了重刑戴上脚镣的犯人。嘴里嘟噜叠舌的说着含糊不清的话:“关阁倒了——关阁没了……”

有人从她身边悄悄走过,小声说:“这人原来是关阁里的主持……”

关阁倒了,人们把它的名字收藏在心底,把这一块空地依然叫做“关阁”,至今也没有改变。

岁月流年,古镇上德爷那一代人纷纷过世,龙脊街变得更加冷清。如今的丹城镇早已成为涡河以北为数不多大镇,到处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气息。原来镇上的那些老光景被遗留在历史的记忆里。站在关阁遗留下来的那片空地上,再也寻觅不到古镇当年的影子。

极目远眺,天际边飘荡着长长的一抹红。

2015/ /10夜于办公室

共 07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回望古镇】被岁月风干了的故事,在作者不愠不火的笔下变得鲜活而有质感,被现代化气息冲淡了的历史,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物质与精神遗产:作者开篇以宏阔的视角大笔勾勒包河浩浩荡荡的气势,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将个小镇丹城推向了读者面前;接着作者将镜头聚焦于小镇中心的老树和“关阁”,以细腻的场面描写,生动再现了小镇的风土人情,这幅带着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风俗画中,小镇人安谧的生活、淳朴的民风跃然纸上,犹如世外桃源,令人神往!代表着小镇精神风尚的德爷出场更给小镇增添了浓郁儿的人文气息:德爷一身正气,用他的人格魅力维系着小镇的和谐共处;德爷敬畏万物,爱惜粮食……“德爷”式的生活信条和“关阁”古会缔造了丹城的人文景观,可是这一切都随着文革被破坏殆尽,只余了“天际边飘荡着长长的一抹红!”作者以带着淡淡怅惘的笔调,以张弛有度的行文,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浅淡深深惋惜,别样滋味,回旋于洗练的文字中,引发人深刻思考!佳作共赏,倾情推荐,愿更多人能像居士老师一样关注文化传承,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山水:朔风】【江山部·精品推荐150 1100 1】

1楼文友: -11 1 :0 :16 古朴的丹城,热闹的街市,祥和安宁的生活 小镇承载着淳朴深厚的文化,而这一切由于人为的因素和时代的变迁正走向没落 感谢居士老师带给人们的深刻思考,祝创作愉快!

回复1楼文友: -11 1 :27: 9 感谢朔风老师细致认真地编读,敬茶!从一篇文按里可以看出山水人执着、无私的精神。

2楼文友: -12 10:21:11 纯朴细腻的感情写作,拜读学习!

回复2楼文友: -12 1 :49:40 感谢来访,一起学习吧。

楼文友: -12 15:55:04 写出了一个地方的基本风貌,拜读!

回复 楼文友: -12 17:21:42 是的,这是记忆里的东西,写出来也是对一个地方的纪念。

回复4楼文友: -12 17:22:07 谢谢来访!

5楼文友: -12 19:58: 6 古镇的岁月会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如此久远的古镇,蕴藏着层层叠叠的故事。或许在九井老师的笔耕下,让读者饱餐。问好! 读书,练字,写文,人生乐事!

回复5楼文友: -12 20:47: 5 方圆老师也来了,先敬茶!古镇凝结着许多人的心结。看着到处都是当年拆除关阁的那些刻着古文字的石碑碎块,许多人心里不是滋味。关阁倒了,有人疯了、死了

6楼文友: -1 14:10: 8 拜读,欣赏,学习了。

回复6楼文友: -1 20:29:26 感谢来访!敬茶!

7楼文友: -1 14:59:29 真是喜欢文革前的古镇:那里的路、那里的树、那里的人、那里的关阁、那里的繁华,还有那个只是打鱼而不吃鱼的德爷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镇上的人们和谐相处,崇尚自然......可这一切都已悄然逝去, 再也寻不到古镇当年的影子。 是一片怅然。居士老师起笔凝练,落笔沉重 读完后我脑子里还是旧时古镇的热闹画面。 安安静静写文,踏踏实实做人。

回复7楼文友: -1 20: 1:09 蓦然回首,记忆里的那些东西是那样值得回味,逝去的是那样值得珍惜。问好。敬茶!

女性尿频的症状

女孩小便有异味是何原因

女人小便刺痛怎么办

弥勒灯盏花药企如何
宝宝鼻塞流鼻涕打喷嚏
早期老年痴呆症怎么治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