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星月又是麦子飘香时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8.16

过了芒种季节,吃过了粽子,我又闻到了麦子的芳香,哦!又要到了盼望已久的麦收季节了,这个季节对庄稼人来说是一年中最关键时期,这期间的天气极为关键,不怕烈日炎炎,就怕阴雨连绵,有句谚语如此说道:有钱难买五月的旱,六月里连阴吃饱饭。在改革开放前后,能否吃饱饭是个大问题,决定能否吃饱饭的关键就是这场麦收了,儿时的麦收情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永远忘不了那热火朝天的场面,诸多记忆仿佛真的就在昨天。

儿时的收麦是非常原始的,这也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但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都是那样美好:在麦子地里穿种完玉米或花生或其他的秋季作物半月左右后,生产队里在路边选下一块地作为打麦用的场地,把地犁上一遍,把坷垃弄碎,牵着牲口用石磙轧轧,再用水泼泼,再轧轧这样打麦场就瓷实了,做好了准备工作后,生产队里的会磨镰刀的“人才”们把一张张镰刀磨好,把一捆捆的捆麦子用的稻草绳准备好,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麦熟的程度要掌握好,太欠了会减产而且麦粒也很难从麦穗里轧出来,或许干脆就被轧扁了,熟得太过了麦粒就会往地下掉,也会造成减产,故种好庄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也有学问也需要技术,但关于这一些大可不必担心,生产队里有经验丰富的老人指导,麦熟的程度掌握得是非常准的,生产队长绝不允许除了像生了大病怀了孕坐月子等极特殊情况的社员请假,学生也要放假几天帮着大人收麦,麦收期间生产队里出勤率是最高的,因为麦收要抢时间,倘若赶上场大雨就麻烦了,要是赶上阴雨连绵就更麻烦了,值得庆幸的是此时还未到阴雨连绵的六月,不必担心,在汛期到来之前是完全把麦子收割完毕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老天爷还算仁慈的。把割好的麦子用人力或牲畜车拉到打麦场里就完成收麦的一半的任务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轧麦子了,那时生产队里养的牲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石磙上套上一匹马或者骡子或驴,以人为中心以牵牲畜的绳为半径画圆,一圈一圈又一圈,当年的阿Q画圆使出吃奶的劲也没有画圆,最后还是被送上了断头台,但此时牵着牲畜画的圆不但圆也的确是有用的,它是是解决吃饭这个大问题必要的程序,聪明的人们在每个牲畜腚后面都要带个粪兜子以防止牲畜大便,牵着牲畜一圈又一圈直到把麦秸都轧扁了,也把麦粒都轧出来,一遍不行还要再来一遍,直到把麦粒统统弄出来,轧好的麦秸除了留下一部分当引火毛以外其余的都要卖到县城造纸厂造纸,耳闻如今很少有人把麦秸拉到造纸厂卖去了,现在的人们都有了经济头脑,卖上一车麦秸除了租车钱和人工也就剩不了几个钱了,所以还不如让联合收割机绞碎撒在地里作为肥料更好呢!麦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积有机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这是最好的积肥办法,其实,从长远利益来看,有机肥对土地和对人的营养,是化肥时代永远无法比拟的,化肥的发明虽然解决了粮食的产量问题,但给人和土地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把麦粒轧了出来,把麦糠扬干净后先公粮,(缴公粮是上级下达的重要的任务,至于多少要按粮食的产量而定,生产队长为了在上级面前摆成绩就虚报产量,弄得社员怨声载道),留下第二年的种子后,就要分粮食了,先按人口分完最基本的生存粮,余下来的粮食要按公分来分,这样既能保证人人能吃上饭也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也就分几十斤,丰收年最多能一百多斤,小麦被当做细粮来用,不过年过节家里来客一般是吃不到纯白面馒头的。当然,分粮食也不是绝对公平的,也不外乎人际关系!所以那个时候生产队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他掌握着整个生产队每个社员的吃饭问题,倘若有谁不与之搞好关系就麻烦了,生产队长就成了不少女社员的香饽饽,犹如现在有些单位员工与当领导的那样的潜规则,还如拍电影或电视剧的导演与演员那样的潜规则。

八十年代,中华大地上又进行了一场土地革命,原来的大队变成了村委,生产队变成了小组,每个庄都成个了单独的行政村,土地管理走到了承包到户的道路上来,这样大大调动起了农民的的积极性,我们村那口敲了二十八年的破钟终于不再响起,因为分田到户了,根本用不着再敲钟了,被冷落在一旁的它成了见证中国历史的一道风景线,人们起早贪黑地忙活着,那年,我们的村用上了电,打麦用上了脱粒机和扬场机,牲畜通过抓阄作价的方式卖给了户家,卖不去的牵到集市上去卖,那年的牲畜价格大跌,究其因是因为户家就那点地,养个牲畜成本很高,不划算,当然也有买了做生意用的,那时的人们没有多少人有经商头脑或经商意识,有的想经商也不敢,怕中央的政策再变过来,不过几年后人们发现,凡是花了那么点钱把牲畜买回家的和冒着政策还会变的风险干上买卖的大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有的后悔当初没有买个牲畜回家养着,有很多家从地里拉割好捆好的麦子的车变成了人力地排车,人们叹息曰:人力代替了畜力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那时拖拉机还没有普及,一般人也买不起,打麦的场地依然还是公用的,只不过打完麦子后就要分田到户了,可以种些象萝卜白菜之类的秋季菜,尽管不多,但满可以解决一冬天的蔬菜的问题,打好了麦场,麦子成熟后就要割麦了,收麦,由于各人种个人的,还由于品种的原因以及其他的方面的原因在麦收的时间上参差不齐,养分充足的浇水勤的土地肥沃的麦子就熟得晚些,这样的麦子产量高,否则就熟得早,但产量低,改革开放初期割麦依然还是用镰刀,也曾梦想用上收割机哪怕不是联合的呢,十几年后果真有了用上了出租的半自动收割机,只是把麦子割下来,还需要人去捆,还需要拉到打麦场去脱粒,不过那时候人们知足多了,比起用镰刀割麦子用牲畜轧麦粒强得多了,收麦打麦是依然是需要抢时间的,于是人们走向了联合,血缘关系近的或者关系不错的,合起火来轮流打麦子,当交完公粮剩下的粮食越来越多,家里的干粮不再见玉米面或者地瓜面时,乡亲们干得更带劲了,面粉越来越精越来越白做出的馒头越来越好吃,缴完了公粮得到的钱要缴到村里,“提留”是村里和镇里的主要的财政收入,那时种地是很不划算的,除了种子化肥农药电费浇地费和提留,就剩不下什么了,算起来自己吃的粮食高于市场价很多倍呢,付出的劳动就更没法提了,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日渐增多,慢慢地农村种地的只剩下老弱病残了,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离开老婆孩子背井离乡干着城里人不干的又脏又累又苦的活,挣着不多的钱,得到的与付出的远远不能成正比的,但比起种地来要强许多,虽然现在不但不收提留,而且种地还给一定的补贴,这样的政策,咱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民兄弟的积极性,但依然不如进城打工挣得钱多,国富了才会民强,民富了国家才会强大,二者相铺相成的,我想不久的将来,种地会走向产业化,种地为走向致富之路的主要途径之一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的麦收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简单,三十前中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今天基本都实现了,收麦收秋都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以前十几天完成的活现在一两天就能颗粒归仓了,只要有钱,就一切都解决了,但那种集体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再也没有了,几家合伙打麦子的祥和气氛也不见了足迹,尽管达到了颗粒归仓的目的,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些缺憾,问问现在的年轻人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是干什么用的?我想不会有多少人能回答的正确,什么事物都有好的一方面和不好的一方面,机械化程度高了就会使人的某些功能退化,汽车增多了,污染来了,人体的肌肉就不会得到锻炼,就会萎缩,血管就会硬化,人的寿命就有可能缩短,有得就会有失,这是辩证的统一!两全其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是真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逐渐城镇化,麦收也会跟着发展,以后的收麦会是什么情景呢?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还会有麦收这个概念吗?还能闻到麦子飘香的味道吗?

共 08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风里,飘来麦熟的清香,儿时的记忆,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六七十年代,还属于农业合作社,收麦子,也是那种原始的方法。人人拿一把镰刀,顶着炎炎烈日,赶在梅雨来临之时把麦子抢收了。那时候打麦子,也靠牲口,用牛或驴子拉一个石滚子,一圈圈地压,这样的打麦方法,我们小时候也看到过。那时候的人们虽然也辛苦,可因为是集体合作社,人们分的粮食并不多,分的口粮也不够吃。后来土地分给个人,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种地也开始科学合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传统的纯人劳力被机械化代替,收割机,拖粒机既节约劳力,还减少收麦时间,社会的进步带给人们更多的好处。可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逐步演变,传统的农业模式也慢慢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民以食为天,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喜还是忧呢。一篇回味过去岁月的文章,在浓浓麦香里,又重温了那段老时光。【:红尘有爱】

1楼文友: 22: 5:02 感谢清河赐稿,问好!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2楼文友: 22: 6:27 你们那里现在收麦子啊,我们那里麦子还没抽穗呢。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2楼文友: 2 : 9: 2 马上,不过老家里的地大都承包出去了,不过可以去做工,按天领工资

楼文友: 22: 7:2 期待清河更多的精彩,祝写作愉快。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五个月宝宝发烧39度怎么办

5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5个月婴儿发烧如何退烧

公众号小程序
男性肾阳虚吃什么药好
肾阴虚女性吃什么食物能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