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

海蓝散文感悟三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9.09

回忆下乡插队时光

二十岁下乡之前,在家里从没碰过酒。到了贫下中农的怀抱,接触了它。一口下肚,立刻天旋地转,只能四肢着地爬回宿舍,感觉很可怕。那时候我也年轻,决不像现在这样活得轻如鸿毛,而是把许多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也许出于表现好,第一批招工,虽然家庭不好,竟也落在了我的头上。那时能就业也许比现在考上个美国博士意义更非凡。谁知一调查,父亲那时已由右派升格成了“特务”。被关了,于是落了榜。当天的痛苦真如天崩地裂,寻死的想法倒没有,只想一醉方休。于是,提一包地瓜干去供销社换了一大杯白酒(现在想想至少也有一斤多),几口下肚,竟然全无醉感,两眼直瞪瞪地看着天花板折腾到天亮。起来后,想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酒并不可怕。就不上业也不可怕。可怕的仅是自己感觉到的这种痛苦。

那时候,亿万农民都中了上帝的那句咒语。都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终生才得以糊口。就什么业?但他们并无痛苦。在他们眼里,就业就像现在的美国博士,只不过是“人上人”的个例,与生活本身没有多大关系。影响及我,讨厌读的一类书就是所谓名人传记,感到离自己太远。这句话要到现在讲,恐怕就更麻烦一些。只要题材稍近现实一些,不要说什么历史、纪实之类的东西,我都不会去看了。举个例子,奥斯卡得奖的作品,总的讲,应该是雅俗共赏。而对现在的我来说,都已经是不能接受了。说的更极端一点,自己后期只想醉生梦死。要说个比喻来回答,如果人生是一本书,自己的感觉,确实已经把它读完了。总感觉这个世界都在自己心里,像装满了垃圾,不再想往里加点什么了。说个证据,我后期毕竟是在机关,大概在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培训、使用电脑了。当时自己就把它和上面的想法连到了一起,决定不去动它,来作为自己对生活的一个标志。这句话到今天都是兑现的,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有时自己想知道一个什么小资料,要跑很多路,花很多钱才能买到。其实,到电脑上一点,就都有了。弟弟说我这个人看似很潇洒,其实很认真,很固执,有他的道理。两极相通,每个人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过去有句话,叫帝国主义自掘坟墓,其实想想,哪个人不是如此。

记得刚进村,队里还泡了一缸咸菜招待我们,很快吃光了。起初又不知偷鸡摸狗的勾当,生活本领全无。一点菜都没有,每天只能沾了酱油吃干粮。几天下来,不要说口舌生疮,就是一张嘴全都溃烂了。讲给农民听,他们只是笑:我们几辈子都这么过来的,你几天就不行了?一句话胜读十年书,顿时,使我明白了究竟什么是生活。那里缺水,经常要到十几里路以外挑水抗旱。家里来了客人,最尊贵的礼遇就是用蒸干粮的溜锅水泡了茶给他喝。有时干活渴了,只能趴在路边的泥潭里舔几口润润嗓子。现在说起这些小事(其实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经历过),是由于接触所及,很多“同龄人”多是抱怨,认为这些事好像是一种暴政,一种惩罚,甚至是上帝的不公。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种成千上万人过了成千上万年的生活,你就不能去过一下?虽然下乡时我确有私心(想体验生活以成名成家),但毕竟是一厢情愿,没有任何一点外来的压力或考虑。对于自己选择的生活,不论结果如何,不但从来没有悔意,而且一直认为是自己生活快乐的基础(这一点好像一开始我就说明白了)。这里讲个笑话,记不清是哪年了(那时候我已经很少读文学书了),有朋友向我推荐王小波。接过来翻翻,看到的一段,好像是讲他下乡时得了肝炎,语气耿耿,话不投机。当时我就对朋友开玩笑,这家伙也太放不下,真要小心栽在这上面。因为我感觉,如果他不下乡、不得病,可能就写不出后来那些字(不知好坏,因为我没读过,只记得后来读过他老婆写的一本有关虐恋的书,至少可为一字师)。字与病孰贵?还是那句话,二个东西你只能选一样。

对我而言,虽然结果是一事无成。但对农村这段生活,始终心存感激。还是那句话,它让我知道了生活究竟是什么?也形成了我后来至今的许多生活习惯。例如,凡事都得过且过,甚至不讲卫生。讨厌听别人讲什么养生之道(我写过一行字:最好的养生就是不养生)。

一切顺其自然,省事为好。自己喝酒喝茶的杯子,很久以来就简化为了一只。又懒得刷,锈垢不堪入目。非朋友来了,死要面子,也不肯去换一只。如此而己。

基督教里有一个词叫感恩,这个说法非常好。一个人不但对生活中遇到了幸运应该心存谢意,而且对遇到厄运也应该如此。因为所谓厄运往往更接近事实真相,使你少生妄念。有了这种心态,可以使你离快乐或者上帝更近一些,而离痛苦远一点。

当然,酒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是离开农村以后的事了。后来青年组拔点,我也就业到了县城里的一间工厂。书记好喝酒,也喜欢《红楼梦》。他简直可以把《红楼梦》倒背过来。当时,说臭味相投不敢当,说是投其所好也不是。反正那时都住在厂里,每天晚上,一碗酒,一棵葱。背涌起世人都晓神仙好.....彼此一笑,有时天亮了也不觉晓。

这件事对我影响是深远的:一是,从1957年我成了“狗崽子”开始,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位共产党的书记那里得到了平等;二是,使我感觉到前半生的诗书并没有妄读;三是,也由此使我养成了一生几乎唯一喜欢的休闲方式,与朋友喝酒聊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唯一多出来的一个想法,就是每次尽量只与一个人喝酒聊天。因为按管理学的计算,每多出一个人,就会使所处理的关系成几何倍数增长。最终计算的结果好像是在一个组织中,一个人直接管理的人,最多只能六个人左右。

聊天的快乐就在于信口开河,全无顾忌。人多了,顾此失彼,反而失去了乐趣。孔子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现在,已近年终结账。若论知己,难说足矣。加以世事匆匆,聚少离多,更日感谈话之累(此次连续生病,几经确诊,病根好像就在肺上。肺主气,可能也是自己不喜欢说话的一个生理原因)。所以剩下更多的只是自饮自乐。一杯酒,一本书或者一张碟,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对座而语,足矣。

人生的答案

我认为所谓的快乐或痛苦,不过是心理接受到某种刺激而引起的某种感觉,或导致生理上的某些反应。作为上帝的一个造物,这种感觉或反应既不能进化,也不会退化。由此可知,人类并不能进步。一个山顶洞人打到一只野兽,和一个现代人到太空去旅游了一趟,同样快乐。讲所谓快乐,在两个人的心理或生理引起的反应不会有任何差别,改变的只有引起这种反应的条件。用电视机做个例子,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有无电视与快乐并无关联。有了电视,它就会成为影响快乐的一个条件。物质越丰富,条件就越复杂,你离开快乐的距离就会越远。有人会说,电视多好,你可以不出门就全知天下事。但是,我的看法,在于一个人是否有必要去知道这些天下事。其实所有商业活动的手法虽然各异,但根本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制造贫穷感:你还不行。你知道的天下事还太少,电视还应该再大一些,再清晰一些等等。它制造出来的你的这种贫穷感与制造者对你口袋里的钞票的贫穷感完全是一回事,而与贫穷本身则是两回事。贫穷只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实,而贫穷感则是一种心理疾患。

有幸在农村呆过八年,亲知农民生活的艰辛。亦亲感他们的乐天知命,真乃小国寡民,不知魏晋。一度甚至误认为二者是成反比的关系。后来读《庄子》,混沌开窍而亡,才知道五色盲目,五音聋耳,都是因为“知”出的毛病。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进城会变成了杀人放火的大盗,就是因为他感觉到了这种贫穷感。

我没有资格去反对、去评说任何一个人的奋斗、进步的历史。只是活到今天,按照各种众说纷纭的标准,我可能还属于贫困,或者至少还没有脱贫。但我没有贫穷感,我知道我自己喜不喜欢电视,也知道根据自己的条件去买一台什么样的电视。有或没有,都是自己的感觉,很满足。所以不想再去奋斗、去追求什么进步了。

到了今天还坐在这里和上帝聊天,全无用处,像一堆垃圾。像狗眼看人低,以至于感到这个世界都成了垃圾。我不是反对奋斗、进步。只是感觉现在许多所谓的进步,不但离人的自身很远,就是距进步本身也不知相差几千里。随便举个例子,皇马俱乐部把天下大牌集于一身,究竟是为了踢球,还是在做生意?结论应该是清楚的。马克思当年讲异化,主要还是说动力。时至今日,这个社会上存在的一切,包括商品自身都异化了,变成自身以外的一个什么东西了。就像我们看世界杯,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那个东西,究竟是足球,是一瓶汽水,还是一件运动衫,很难说清楚。

我这个人从小胸无大志,背课文时,就自感没有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到现在也感觉,我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中。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取舍周围的东西。从小被人教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了反倒相信,小河有水大河满。只有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了保护,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尊重,整个社会才谈得上安定。反之,就不说了。所以庄子才说,以沫相濡,不如相忘于江湖。又想起一个小时候的故事,老师一讲个人主义,就是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多恐怖。后来读了他的书,才了解其实他后面还有一句: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合二为一,才算知道了一点中国人自古追求的独立人格是一种什么样子。

记不清昆德拉在哪本小说里描写过这样的情节:苏联的坦克开进了捷克,一个孩子急忙跑回家告诉奶奶。她老人家纹丝不动,只说了一句,树上的梨子熟了,你去把它摘下来。这也许就是全部人生的答案。梨子比坦克对一个人的生命,以致生活更真实。

追求个性

这个世界本来很简单,只是人自作聪明地将它搞得一塌糊涂了。

为什么一些伟大的先哲,如三大宗教的创始人,都产生于远古?就是因为那个时候世界很简单,有点小聪明,就可以看清楚。就像孔子,据历史记载,记不清一共是读过几车书了(但反正只是个位数)。而且那时的书是竹板所制,按现在的标准计算,肯定连小学文化程度都达不到。但他是圣人,你是什么?你比圣人多装进脑子里的那些书又是什么?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是个孩子,上学求知,往脑子里多装一些东西,似乎还在情理之中。但要讲智慧,想当圣人,脑袋里的东西就应当越少越好。至少对比圣人,你不是知道的少了,而是知道的多了,所以不过一俗子。就说艺术追求个性似乎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其实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性本来就是上帝造物时自然存在的。像科克托说的,只是由于艺术家涂了过多的油彩,小说家们写了过多的字,音乐家们唱了过多的音符,反而把自我“多”没了,失去了个性。然后,需要再创作一个什么主义,一个什么运动,来回归自我,回归自然。周而复始,想起来都累。本来自己这几十年就没有动笔了。现在又动,虽说是为病所苦,但也反映自己根基之浅,再一次失去上帝给予自己的一个成佛的机会。说到失去,现在回想这一生失去的,全由于自己的放弃,与人与上帝都无关系。

还是讲写文字吧。记得文革结束不久(好像是刘心武写的《班主任》的那个时候),我也写了一些小说。北京的二姨(她是北京某校的大夫)来青渡夏,说她的一位邻居“解放”以后,当时已经成了北京出版社的主编,名字忘了。二姨知我爱好,说可以代为引见。为了证明他的水平,她说,他和我(当时)一样,喜欢鲁迅。一篇《阿Q正传》都可以背下来。这可是天赐良机,我立刻托二姨带了一篇给他。他第一次回信,大体意思是劝我多读书、多学习之类。自己一时惶然,好读半生,何至于此?老婆在旁,戏语:他可能没有读懂。于是,我就给他回了一封信,拉拉杂杂谈了自己对于写字问题的一些想法。他第二次回信,口气立变,说由于他近来只从事行政工作,业务已经生下来。但他这儿有位总,业务很强,可以帮助我(从那里我才知道在这些文化部门中,主编和总是两个分工不同的概念。确与不确,现在我也不清楚)。吃过上次的亏,于是我只找了一篇明白些的,又寄给了他。他回信,说,如果我同意他的一些修改意见,就可以发表了。又是因缘,机会来了。我脑子里不知为何突然冒出了我的那位小学老师。想到她对我的苦心,若以我自以为非的这样一篇下品发表,让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看到,恐怕难免伤心。于是我又另寄了一篇我自以为是的给他。他也是一个爽快人,信回的既快又直白。讲他拿不准风头,欢迎来北京面谈。于是我如约前往,面见了他们。相谈了半夜,才知道当时他们是能见到邓小平的人(那时北京人时兴在树上挂小瓶,他还没有复出)。知道了许多与写字无关的而只关乎发表的背后故事,对天气变化很敏感。记得他们给我讲了发表需要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字,并举了一个王蒙发表一篇小说的例子。我大体谈的意思是,写的这些字都不过是自己的爱好,发表与否原不在意。若要改动,还要等自己想明白了才是。记得他送我出来的时候,讲:你选择的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我不知道你是否能走到底。如果能,光明无限。现在想想,像这样两位重量级人物,换到现在,恐怕花多少钱也难得一见。当时能礼贤下士,同我周旋那么长时间,简直就是上帝派来送给我机会的天使,竟被我放弃了。

感恩之余,写字殿堂坍塌,兴趣日减:小说太麻烦了,改成诗。诗也麻烦,再改成随想。最后连三言两语的随想都感到太麻烦了,干脆什么也不写,只作一个观众。余生反觉清爽了很多。但结果有二:一是所写日少,而终归于无。二是再写的东西,不但没有了发表的念想,也没有了与朋友交流的雅兴。只是闭门造车,自娱而已。现在回想老师的预言,究竟是成是败,自己也搞不清楚。若以写字(甚至发表)为标准,字都没写一个,一事无成可谓败也。但若不以此为标准,自己一生以书为伴,终日里与古今中外无数幽灵聊天,快乐得很!真可谓充满阳光,又很难找到一点失败的痕迹。

记得与朋友谈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与曹雪芹同时写《红楼梦》,写得完全一样,但被他占先发表了,应作如何感想?朋友说遗憾,我说应该是三生有幸。因为你竟然能与这样一位伟人想到了一处,心灵该有多么充实!只做看客,成为我以后生活快乐的源泉之一。愿意了,看看、听听、说说;不愿意,全免,尽无牵涉。

现在想想,自己一生之所以自足得很,倒是有些像果戈理笔下的那位人物,口袋里装满了死魂灵(其中当然有一些活的)。其实究竟什么是诗?是写出来的那几个字,还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甚至仅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日趋后者。平生喜欢竹林七贤。论诗文,他们实在高明不到哪里。但诗讲的是意境。要说他们生活达到的那种境界,恐怕真是空前绝后,名副其实的诗人,再也无人可以超越。就说今人,顾城以写字始,身没荒岛终,灵至肉归。都是自己独特的方式,永远是诗的天国里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上面提到的鲁迅,还有点时间就谈谈。至少到文革结束,他几乎是我的精神支柱。全集不知读了几遍(那时也没有多少书读),还自编了一本语录(那时候兴),以自厉其志。但后来不喜欢了。说的简单点,就是他那条遗嘱,对敌人一个都不宽恕。可能当时是受到《上海滩》冯程程的影向,如此冤冤相报,这个世界如何得了?真是连个妇人都不如。退一万步讲,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谁又有资格来确定敌人的标准呢?如果每个人,每个国家,每种宗教,对自己认为的敌人,都要痛打,太恐怖了。

共 594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时期,虽然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动才得以糊口,可也练就了他们苦难的承受能力。感觉一事无成,其实很多人都心存感激,它让我知道了生活究竟是什么?如何面对有挫折的日子。人生到底有没有答案,只能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磨难才有资格品评生活的实质。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追求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也必须在社会的属性范畴之内,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了很多富有哲理的生活经验,引领读者思索与感悟。问好作者,。:锦妤【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7:04:15 总结自己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原来的挫折竟然也会变成财富。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2楼文友: 17:05:09 作者总结的非常有见地。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楼文友: 10:06:05 对于善于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会提炼出作品!

什么引起骨质疏松

维生素D滴剂什么时候吃

成人骨质软化症吃什么药

通心络胶囊的作用
地图舌头吃什么好
女性尿液浑浊怎么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