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9.05

高校学术圣殿乃藏龙卧虎之地,站在大学三尺讲台上的大师和学者总为学界所津津乐道。提到大师,不得不想起民国,民国时代,大师辈出。那是个充满启蒙创新、星光璀璨的时代,也是个风雨如晦、个体命运交织著家国恩怨、飘零如叶的时代,那个时代留给後人无穷尽的想像,大师们,遂成绝响。

蔡元培曾对北大学子说: 吃的饭,流自己的汗,贪污受贿是王八蛋! 然而,现在的北大以出富豪而娇,清华以出高官而傲!时隔多年,政府再一次把教育纳入行政体系,教育已经成功实现了官僚化。如今的那些所谓的大学讲师或者教授,已远远达不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民国那些大师们,我们怀念的,任然是那些不为名利所羁绊真正的大师们!

民国之后,再无大师 ,是岳南的名作《陈寅恪与傅斯年》封面底部的副标题,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辜鸿铭、章太炎、刘师培、黄侃、蔡元培、沈尹默、沈兼士、傅斯年、陈汉章、马建忠、刘文典、潘光旦、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吴金鼎、胡适等,都在这本书里存活着。这些大师们在乱离之世,万里流亡,辗转於途,他们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都是当今学术界所缺乏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往事如烟,其实沉重不堪。历史上从无此种场景,以後也不会再现!在喧嚣而浮躁的年代里,让我们一起感念大师们的学术人格、体验他们的泪笑。面对前辈大师风范,我们在敬仰感念的同时,也为这种人格风范的绝响而悲鸣!

大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集中地!知识的获得,也不仅仅在于师生之间。我认为,大学之道,在课堂,在饭堂,亦在洗澡堂;在舞场,在情场,亦在小操场;在教室,在寝室,亦在洗衣室;在书中,在笔中,亦在睡梦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们的大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授?真正的大师风范又是怎样的?遁之于无形的大学文化究竟有怎么样的魅力?或许 温故 可以激发我们新的思考。本文选了一些老清华、老北大以及西南联大时期大学名师们的 小 。纵是一个远去的时代,但群星璀璨的大师群相却从来不曾让人忘却,而今反而更是教人怀念。

清末狂人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 到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者,何许人也,竟能比故宫三大殿更能吸引西方眼球?

辜鸿铭,名汤生,大学教授。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 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中国获诺贝尔奖提名第一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圣雄甘地称为 最尊贵的中国人 。

他上课引经据典。今天说教学生们洋 大雅 ,明天教洋 小雅 ,后天要教洋 离骚 (弥尔顿的悼亡友诗)。背诵,同学们倒不怕,最怕翻译。学生一听要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译为英文,个个抓耳搔腮。他上课有时天马行空,喜欢骂人。慈禧大寿,他当场作歌唱到: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满座面如土色,他却言笑自若。一次骂袁世凯,从上课铃响骂到下课铃响。

在北大当教授,辜鸿铭并把本分之传道授业解惑当回事,他第一堂课要学生将讲义翻到Pageone(第一页),等到最后一堂课他还是要学生将讲义翻到Pageone。授课全在嬉笑怒骂中过去,但他的嬉笑怒骂全是学问。

哲学大师金岳霖

金岳霖授课时,常把学生也看作学者,以学者对学者的态度研究问题。他讲课常常不带书本,不带讲稿,走进课堂只带一支粉笔。而且经常一堂课下来一个字也不写。

金岳霖一直强调说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德尔的一本书,金岳霖立即感了兴趣,说要买来看看。他的大弟子沈有鼎,立马对他说道: 老实说,你看不懂的。 金闻言,并无恼怒,只是说: 那就算了。 沈有鼎的学问好得不行,但就是不肯写,总到处听别人讲课。金岳霖的课,他不来。金并不恼,他们还是好朋友。

上面提到的金、沈的这段对话,对金的学生殷海光影响至深。直迄晚年,他仍未能忘却,反而异常感佩地说: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忽然碰见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这对我一辈子在思想上的影响太具决定作用了。他不仅是一位教逻辑和英国经验论的教授,并且是一位道德感极强烈的知识分子。昆明七年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唤,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性格和思想。 他是那么质实、谨严、和易、幽默、格调高,从来不拿恭维话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煳。

单腿大师潘光旦

潘光旦的博学多才早已驰誉儒林,成为各方公认的活字典。在西南联大这鸿儒云集之地,遇有难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 走,问潘光旦去! 潘氏有才气而无脾气,博学而谦冲,自是不二之选。人之师表,此之谓也。

然而,潘光旦又何止于 博学多才 呢!他的难得之处,还在于将自己的通才思想落实为通才教育,涵育了大批通才。老清华之能成为通才教育的典范,作为教务长的潘光旦是有大功的。

作为教育家,其对旧时教育的弊端体会尤深。他认为近代以来所谓新教育,有许多对不起青年与国家的地方,尤其是教育没能使受教育者做一个 人 、做一个 士 。中国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平民教育或义务教育,目的只在普及、识字,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二是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只教人学些吃饭本领;三是所谓人才教育,只不过培养一些专家或文官。三者都和做人之道 离得很远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培养出 士 的情志,平时牢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危难中体现 见危授命 、 士可杀不可辱 的志节。 教育不知做人造士为何物,因而应该忏悔。 其言针针见血,足见潘氏深得教育三昧。

民国 庄子 刘文典

不管是到了西南联大,还是财大气粗的清华来当家。联大国文系也就成了清华国文系血脉的延续,当然也仍然是很新派的。自此,白话文的是一个接一个地过来了。原有的闻一多、、杨振声不算,还来了陈梦家、李广田,最让他来气的是还来了个沈从文。刘文典已经忍无可忍了,他公然讲道: 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 他甚至不顾场合地奚落沈从文。

有一次,警报一响,大家一窝蜂地往外跑,刘文典当然也跑,跑不多远,他忽然想起他 十二万分 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 这时,他扭头一看,发现那个他素所藐视的 乡下人 (沈从文)跑得比谁都快,立即就恼火了,顾不得自己气喘吁吁,转身呵斥道: 你跑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就你这么个人,还跑什么跑? 后来沈从文升教授的,刘文典还是老大不情愿,说: 我是他的老师,他都可以做教授,那我应该做什么!

刘文典长期潜心研究《庄子》。19 9年,他推出了十卷本《庄子补正》,轰动了学术界。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地说: 先生之作,可谓天下至慎矣 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仅供治《庄子》者之所必读而已哉! 以陈寅恪当时泰山北斗的地位,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刘文典也自信不已,在不同场合毫不掩饰地宣称: 古今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庄子本人,第二个就是我刘某人。其余半个 其余半个呢?这就不好说了。

他教学生写文章,授 观世音菩萨 五字。

课堂上,刘文典时有妙语。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 观世音菩萨 五字。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 观 乃多多观察; 世 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 乃讲究音韵; 菩萨 ,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诸生恍然大悟。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此情此境,此人此事,俨然是魏晋之遗风。魏晋风流,此之谓也。

北大校长沈尹默

他祖籍浙江吴兴,出生于陕西汉阴,在陕南生活将近40年,可能大家都熟悉他的书法,除此之外,在 五四 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并肩战斗,轮流主编《新青年》,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话诗篇,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其中《月夜》是中国第一首诗。

1925年,在 女师大风潮 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 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掉北大校长之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昔日的教授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群体,他们被公众捧为知识精英,享有崇高的声誉。然而时至今日,许多教授纷纷走出纯洁的象牙塔,他们完全抛弃了 传道解惑 的职业本位,充分暴露出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无良品德和势利心态。当这些教授们放弃了对学术道德的恪守,丧失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迷失在金钱、名利甚至美色之中时,中国大学精神的失落和病态也就难以避免了。当教授们的腰包不断鼓起来,而社会感却日益淡漠,最终损害的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科研学术的生命力、竞争力。《亚洲周刊》曾就此提出警告: 必须防止学术竞争力继续削弱,以免动摇中国发展根基。

当然,当今中国的大学仍旧不乏那些甘于清贫和寂寞、恪守职业道德、一心一意埋头做学问的教授,但有像民国那样的大师风范者,少矣!

(本文大部分史料均来源于刘超著述《笔杆子 晚近文人的另类观察》)

:凤泉

儿童口臭

宝宝中暑症状

宝宝口臭是什么原因

舒尔佳减肥效果怎么样
灯盏花药业哪家好
云南道地药材 灯盏花有哪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