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山水一位耄耋老人的夜曲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9.24

摘要:她,九十六岁高龄,耄耋老人,腿脚不便,行动迟缓,听力微弱,双目昏花,但她头脑仍然清醒,思路还很敏捷,仍然热爱着生活,仍然为这个家、为她的儿孙们在日夜操心。或许这就是她——一个耄耋老人日夜哼唱的夜曲吧! 她,九十六岁高龄,耄耋老人。

她,腿脚不便,行动迟缓,听力微弱,双目昏花,但她头脑仍然清醒,思路还很敏捷,五脏六腑没有毛病,虽近百岁高龄,却仍是一家之主、儿孙们围之团团转的中心。她就是我敬慕的岳母大人。

这位老人出身富贵,却因封建礼教和轻信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个丧过妻、已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长自己十六岁的男人。

她没有沉沦于不幸婚姻的痛苦和哀怨之中,明媒正娶过来的小媳妇,就这样心甘情愿地履行起家庭主妇和母亲的,无怨无悔地担起了相夫教子的重担。

她的丈夫曾经在上海经商,把田地耕耘、生活起居、抚养孩子等家务全部交付给了他年轻的妻子。

她虽没有能力同命运抗争,但她却以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努力改变着命运。她用那双纤细的手撑起了这个特殊的家,没有让田园荒芜,没有贻误儿女们的学业,没有让在外经商的丈夫有后顾之忧。

她有一个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能忍辱负重的心态,无论对丈夫、对四个孩子总是怜悯他们的不幸、包容他们的不足和缺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

她视四个孩子为亲生,“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起早贪黑,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在她的精心呵护下,一家人闯过了战争烽火,熬过了贫困饥饿,挨过了政治风雨,把他们一个个地送进了学堂,培养成了人才。

她以她的大度容下了天下难容之事,她以她的坚韧和毅力培育和养护了这个家庭,她以她的人格魅力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睦。

如今,她的家人丁兴旺,五世同堂,已是一个六十多名成员亲密祥和的大家庭。

连同她自己生育的一男二女共七个孩子,有六人成为了高级知识分子,其中:一位高级教师,一位大学教授,一名中科院研究员,两位高级工程师,一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唯有最小的女儿虽聪明之极,却在文革期间,被学校贫管队领导的一句话:“你们家出了那么多大学生,不准你再上学了!”轻易剥夺了继续读书的权力,未能延续学业,一直守护在母亲身旁,成了她最得力的帮手和年老后的侍奉者。

可能是应了“善人终有善报”这句话吧,如今,她所有的儿孙都很孝顺,即使她的儿媳妇、孙媳妇和姑爷们也对老人敬慕有加。身边的儿女、儿妻对她关怀备至,长年累月精心侍奉;长居美国的大女儿经常打来问候的越洋;陕西的二女儿时不时地寄些钱来让她买营养品;北京的二儿媳年年回老家探望;无锡的长孙不是给钱就是买滋补品让奶奶享用……在晚辈们的精心呵护和关照下,垂暮之年的她生活幸福,心情舒畅,充分享受着孝悌之福、天伦之乐。

今年,已八十多岁高龄、赴美达八年的大女儿回乡探亲,她手握继母那双皱皱褶褶、颤颤巍巍的手,满含热泪地说:“妈妈,您为了把我们兄妹培养成人,一辈子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我却不能在身边尽孝,心里很难过。”说完便从口袋里拿出一沓钞票,塞到老人怀里,“这点儿钱您收下,买点儿营养品补补身子吧!”而母亲却执意不收,摸着女儿稀疏的头发:“你也老了,自己要关心自己。”女儿年迈,母亲春暮,二代老人仍如此深情,让在场的家人无不动容。

耄耋之年的她生活仍那么简朴,没有倚老卖老,给儿女提出过分的要求;她没有特别的嗜好,仍节衣缩食,一日三餐只要吃饱不求吃好。儿女给的钱,她几乎一文不花,积攒在柜子里,等机会再花费在儿孙身上。

她命运如此坎坷,身心那么疲累,生活曾那样艰辛,但她却能如此长寿,这一定是她积善积德的结果,是宽容博爱的回报,是上天给予她的恩泽。

毕竟已是耄耋老人,九十六岁的她因耳聋现已听不清家人的谈话,难以参与人们的交谈活动,似乎变得有些冷漠、孤寂,但她头脑没有明显老化,思维仍很正常,她常安稳地坐在堂屋门口的靠椅上,透过铁栅栏院门,两眼迷蒙地望着院外来去匆匆的行人;或坐于桂花树下,吸吮那如蜜的甘甜;或站于香橼树下,欣赏那黄橙橙、金灿灿的果实。她的大脑没有休息,她的脑海里一定在不断映现出她的儿女们、孙子女们……她还在牵挂着他们的家庭和未来。她曾为她的第三代孙(孙子的孙子)的出生激动万分,彻夜不眠,天一亮便拿出2000元,催人代她去买了纯金的“长命锁”送与这个家庭中最新、最小的幼苗。

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身体在每况愈下,去年还能推着轮椅蹒跚着到门外散步,而今却只能借助老人专用扶椅在屋内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即使如此,她仍然热爱着生活,仍然为这个家、为她的儿孙们在日夜操心。

老年的她学会了祈祷,她每天定时地在佛像前眯起眼睛,捻着佛珠,默默祷告。其实她从未读过佛经,口里默默念叨的恐怕只有她的家庭和儿孙。

听说年逾八十的长子患病,她天天烧香祷告,盼佛祖保佑儿子尽快痊愈。当得知儿子久病不治撒手人寰时,她浑浊的眼里扑簌簌滴下了串串热泪,喃喃自语:“为何让我儿子先走?我应该替他早走一步啊!”

儿妻因病住院,她忧心忡忡,友人送她的补品不仅自己舍不得吃,还嘱咐女儿不能动,为的是留给儿妻。

风烛残年的她曾不曾想到过告别人生?毕竟那一天在一步步地向她逼近。当然,这个话题家人不敢向她提及,也不能提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依然热爱着生活,仍然迷恋着这个幸福的家庭,依旧日日在为生活祈祷。因为她时不时地在给家人说:明年如何如何,后年又如何如何……即使那一天终于降临,深信她的心永远离不开她的亲人。

记得康德先生有句名言:“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她的夜曲。”或许他对生活的热恋和对儿女的思念就是她——一位耄耋老人日夜哼唱的夜曲吧!

共 214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田地耕耘、生活起居、抚养孩子,对孩子关心照顾,体贴入微,这首夜曲她从青春年少唱到耄耋之年而不停息。在她的夜曲声中,一个母亲早逝,父亲外出经商的不幸家庭成为人丁兴旺,五世同堂,六十多名成员亲密祥和之家。幸福祥和的晚年是上天赐予这个宽容博爱,坚强伟大的老人的回报,是她积善积德的结果。《一位耄耋老人的夜曲》一文,语言朴实蕴含着浓浓的深情,品读佳作,也品读一位老人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情怀。【山水神韵心境如水】

1楼文友:201 - 15:54:56 品读佳作,也品读一位老人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情怀。

2楼文友:201 - 17:01:59 最后一句,引用康德名言: 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她的夜曲。 这句名言,既紧扣了文题,也深化了主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这句名言,可能也是君老师获得灵感之所在。

回复2楼文友:201 - 2 :04: 1 谢谢竹林菊香的点评,谢谢您的理解!的确,康德的名言是我产生写写老岳母的冲动。她老人家的确在唱着自己的夜曲,一曲感人的夜曲。

楼文友:201 - 17:02:11 谢谢心境如水为拙作并给予评点!

4楼文友:201 - 21:4 :46 这位老人身上凝聚了中华母亲的传统美德,让人肃然起敬!得贤母,儿女之幸事;得良妻,夫君之幸事。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着实得益于这样的母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诸多故事,诸多可敬的母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望天下子女看到,想到,做到。 平平常常 坦坦荡荡

回复4楼文友:201 - 08:51:08 谢谢南湖先生赐读并评点!

莲花清瘟颗粒怎么样

咽喉疼干痒怎么回事

甲型流感好治疗么

宝宝脸色发黄怎么回事
女性痔疮
孕妇腿疼是怎么回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