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幻

我失骄杨君失柳网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0.09.2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 何所有, 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革命成果,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李淑一(1901——1997)1901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肖聃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生前的好友。入读福湘女中时,与杨开慧(后为毛泽东夫人)成为同窗好友,经杨介绍与柳直荀结识,一同步入进步学生行列。解放后任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1950年1月,建国不久,李淑一就写信给毛主席(李的信遗失不可考)。毛主席三月十五日从苏联回京。四月十八日就及时复信:

淑一同志:

惠书收到。直荀牺牲,抚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学习马列主义可于工作之暇为之,不必远道来京,即可达到目的。

肖聃、午亭两位先生敬乞致候。顺颂。

毛泽东

一九五0年四月十八日

(肖聃,李肖聃,李淑一之父;午亭,柳午亭,柳直荀之父。——笔者注)

1957年1月,毛泽东十八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发表,长沙市第十中学(原福湘女子中学)语文教师李淑一(杨开慧的好友)拜读后,回想起毛泽东早年曾用“虞美人”词牌填过一首词赠杨开慧,但只记得头两句了,便在1957年2月7日写信给毛泽东。信中谈了自己读毛泽东诗词的感想,也附上了她在19 年夏悼念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的词《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笔者注:兰闺:旧时对妇女居住的内室的美称,又称香闺。索寞:孤单寂寞,神色颓丧的样子。底事:何事。底:这、此。难堪:令人难以忍受。侬:我。滋:多,润泽。)

这首词是19 年夏的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的。李淑一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19 年夏,道路传言直荀牺牲,我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菩萨蛮》一首。”同时请求毛泽东将赠杨开慧的《虞美人》全词抄录给自己。李淑一所索的《虞美人》,就是毛泽东1921年写的《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复信给李淑一:

淑一同志:

惠书收到。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已指出“巫峡”,读者已知所指何处,似不必再出现“三峡”字面。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 何所有, 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此外,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你如见到柳午亭先生时,请为我代致问候。午亭先生和你有何困难,请告。

为国珍摄!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李淑一收到毛泽东复信和赠词很是高兴,真是“卅年化雨鱼离水,一阕新词蝶恋花。”一天,李淑一手举一只大信封,步履轻盈地迈进长沙市第二女中初三的教室,声音有些发颤地对学生们说:“毛主席给我写信了!”霎时间,学生们都愣住了,李老师从大信封中抽出一个小信封,左下方是遒劲、潇洒的三个字:毛泽东!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李老师饱含 地朗诵了毛泽东主席赠给她的《蝶恋花·游仙》(后改为《蝶恋花·答李淑一》)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 何所有, 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50多颗火热的心同为老师而兴奋,50多双稚嫩的手同向老师鼓掌。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联想到16年前发生在湖南省立临时中学(一中)初一教室里的另一番情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以25岁的英年从容就义,就义前写下绝笔《与妻书》。李淑一在讲这书时,先是颤声读:“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眼泪慢慢从她眼角沁出,直至读到“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时,她更是抑不住内心的酸楚而痛哭流涕,满堂几十个小姑娘也由于受到老师的强烈感染而整整哭了一节课。不久毛泽东主席给李淑一复信并赠诗的消息被湖南师院中文系54级“十月”诗社学生得知。“十月”诗社是1956年秋湖南师院中文系一群大三学生成立的学生社团。该诗社取高尔基的散文诗《鹰之歌》题名为社刊刊名,其成员以诗会友,结识了一些中学生诗歌爱好者。1957年5月,他们的诗友、长沙第十中学初中女生薛守淳来信,说毛主席给她的老师李淑一写了封信,并附了一首《蝶恋花·游仙》。收到信后,恰好诗社成员肖幼艾分配在第十中学实习。他拜访了李淑一老师,提出了拜读毛主席信和词的要求。经李淑一老师同意,他在毛泽东复信中抄录了这首词带回诗社。诗社成员读到这首词,激动万分,决定立即去信恳请毛主席同意将此新词在他们的“十月”诗社油印诗刊《鹰之歌》上发表。信由诗社社长张明霞起草,由诗社全体成员讨论定稿,最后由张明霞誊写,1957年5月28日寄出。随信还有他们抄录的请毛主席校正的词稿及他们印出的《鹰之歌》第三、四期。1957年11月25日,毛泽东给当时已升入四年级的“十月”诗社社长张明霞同学复信,欣然支持他们的请求:

张明霞同志:

来信早收到,迟复为歉!

《蝶恋花》一词可以在你们刊物上发表。《游仙》改《赠李淑一》。

祝你们好!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信是用粗黑的铅笔写在雪白的信笺上的,并寄回了“十月”诗社抄录的词稿。毛泽东在“十月”诗社抄录并请求给予校正的词稿上,用铅笔将标题《蝶恋花·游仙》中的“游仙”二字涂掉,改为“赠李淑一”,并对抄录稿的字、词、标点、格式一一作了订正。由于《鹰之歌》在1957年秋反右运动中被迫停刊,张明霞同学也被错划为右派,这首词就改由院刊《湖南师院》1958年元旦特刊公开发表,题为《蝶恋花(赠李淑一)》。该词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1958年1月5日《文汇报》予以转载,1月7日《人民》予以刊载,《诗刊》1958年1月号(1月25日出版)影印了词的手稿,随后全国多家报刊均以醒目位置陆续刊登。一时注家蜂起,人们争相传诵。

从延安时期到进京以后,无论在工作、学习上,还是在生活、教育子女上,毛泽东对李淑一始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设置各种权限毛主席1959年6曰7日接见杨开智(杨开慧的哥哥)、李崇德(杨开慧的嫂子)和李淑一时,对在座的柯庆施、华国锋说:她就是李淑一,是开慧的朋友。前年,她把悼念直荀的词寄给我,我就写了《蝶恋花》这首词和她,完全是按照她的意思和的。

两年后,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蓉园接见,李淑一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忆昔长沙识伟姿,重逢已是盛明时。卅年事业惊环宇,四海人民仰导师。话到忠魂弥恳挚,暖如朝日更温慈。九霄杨柳春常在,附骥深惭蝶恋词。

196 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把“赠”改为“答”,题为《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末注明: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答”,诗词唱咏的一种形式:同一题材,已有人唱咏在先,再续作曰为“答”,也称“和”。

毛主席这首《蝶恋花》,从思想感情上,从意境上,从格调上答和了李淑一的《菩萨蛮》原作。如:李原词:“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未免有些伤感。毛主席在词中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答”到:“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李原词:“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毛主席和道:“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同是落泪,前者悲哀,后者豪壮奔放。

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毕业。

191 年,杨昌济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杨开慧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从乡下到长沙大鹅塘居住。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这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从迁居长沙到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一直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当毛泽东等来家向父亲请教时,她总是搬一条小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1918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毛泽东虽是暂住杨家,小师妹和他接触的机会却多了,毛泽东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

1919年12月8日,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杨家。不久,杨昌济染病,杨开慧日夜侍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书,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杨开慧随母亲、哥哥回湖南。

杨开慧回到长沙,得到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读书,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杨开慧在校期间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开除。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得知书社缺经费后,还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同时她还参加了书社的工作。

1920年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风气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胆识。杨开慧想进男校,和毛泽东商量,毛泽东非常支持。1920年9月,杨开慧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

共 1 862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毛泽东一首纪念革命先烈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背后,原来还有着这么多悲壮的故事!尤其是词中主角之一柳直荀烈士的故事,恐怕至今也没有多少人了解详情。柳直荀烈士之死,竟然是死于党内极左错误,这个真相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解读一首诗词,链带讲述了相关的许多人事,这样的解读算是相当详尽了。对诗词本身的解读也非常详尽到位,前后背景、相关人物等等,包括对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的分析等。不是非常用心,很难这样的细致深刻。感谢赐稿,问好!。:刘福田

1楼文友: 01:21:04 问好邵魁老师。此文时根据情况删掉了部分重复文字,有些段落也调整了一些顺序,还做了一些其它小的调整,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读君此文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柳直荀烈士的生平,当然老师文章写得也很好,学习了,祝好!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2楼文友: 15:1 :00 邵老师好,在你洋洋洒洒的文字里,我学到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回顾柳直荀和杨开慧烈士的革命经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问候邵老师并祝夏安!

楼文友: 20: 5: 6 在一首词中,同时吟咏爱情和战友情的不多。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填写的为数不多的爱情词,以少有的缠绵,写出了对爱情的咏吟。

但又有一说,毛的这首诗词,韵律有些不对, 不押韵,通常是因为情感不真,是拼凑出来的。说毛泽东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对杨开慧的怀念,但他为了应酬杨的同窗,只能写这样假大空的作品来搪塞。

孰是孰非?何人能鉴真?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4楼文友: 16:46:15 从先秦到近代的古诗

全部按朝代整理的古诗站:

望点评!!!!

毛泽东诗词:

银川治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安阳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去眼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