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的层次与境界(1)
书法学习的层次与境界。
书法学习说来很易,但其实却很艰难。
说它容易,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毛笔,临习古人碑帖,寒暑不辍,两三载便可小成。写出作品便有古人面貌,亦可得众人称赏。
说它难,却又是一件天下之至难之事。难就难在对书法品位、对书法境界的追求。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书法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而且越是学到深处,便越是举步维艰,不经历痛苦的思索,必难得到巨大的成功乐趣。
以愚所见,书法追求有层次之别。
第一层,是追求与古帖法书的形似。此为学书的初阶,为学书之基础,亦为学书之必经门径,属书法的继承。只有打好这一基本功,筑牢根基,才能具备进阶的实力。没有这一层功夫,其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书法的线条也必然会流于浮滑,其用笔必然会缺少变化,其结体必然会陷于散乱,其章法必然会难于流畅和统一。这一阶段,要通过对古人法书的默识揣摩,对各种书体的临摹,掌握基本的用笔、结体和章法,初步了解各种书体、书风的特点。
第二层,是追求与古人法书的神似。这是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基础逐渐牢固,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古人法书的风格、特点、用笔、结体、气韵、神采,并能很好地用自己的笔表现出来。此阶段,已不再一笔一画地纯粹追求与古人法书的形似,而是重点挖掘和表现其内在的东西,使其书虽形态与古人相异,而其神采却相同。这与第一层功夫相比,已然大进一步。
第三层,是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要登堂入室,学到与古人法书的形态神采的一致或相似,殊非易事,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而要突破古人的藩篱,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就更难了。不少有志的书家为此苦苦思索而不得,古人如是,我将如何?这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命题。此阶段,必须广泛涉猎、多方位思考、对各家碑帖进行认真的观摩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中寻找出适合自己走的路。此外,还须多从古今中外文学、音乐作品中吸取养分,以变化气质,提高品位。只有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才可称之为书家,否则只是书匠、书奴而已。
第四层,是对书法线条的锤炼。线条乃是书法的根本,是书法表现最基本的元素,线条的质量最能反映书法艺术功力、反映其驾驭毛笔的能力与水平、反映其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反映其艺术的层次。因此学习书法到一定阶段,必须加强对线条的锤炼,强化自己的笔力,使自己的行笔如流水般自然通畅、用笔绝无含糊处,运笔似拳家之发劲、滔滔不绝、力透纸背,无使有松劲处、无使有断续处。使其厚重处而不觉臃肿,其纤细处而不觉柔弱。
第五层,是对章法的深层次追求。章法是书法中最难掌握、最难驾驭的内容。不少人的书法作品,单独每一个字看还不错,但整幅作品观之就逊色得多了。对章法的追求,并非追求那种单纯的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效果。那种可以将任何一字去掉而换上另一字的,根本就谈不上章法。对章法的深层次追求,就是要做到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换、一字不能动、一字不能大,任何的转变都将会使整幅字变得碍眼。这需要多少功夫才能做到啊?章法最能直观反映一幅作品气韵,最能反映的。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揖让,高与低的配合、浓与淡的变化、实与虚的转换,要做到从心所欲、变化自如、无任何雕琢痕迹,绝非易事,必须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磨练才能有所觉悟,达到自然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画的章法来参悟出中国书法章法,通过对聚与散的组合,通过对气眼的留空,使整幅字变活、变得生动、变得有趣。因此,无数十载之功,则难知章法之奥妙。
第六层,是对书道的追求。道,是一个哲学层面的东西。书道,是通过书法来进行一个人的心性修炼。通过书道来体味人生的哲理、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佛、道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进而提高自己书法的境界,使自己的作品变得醇和、平静。书法境界高了,细心的读者也可以透过其作品感受到平淡、自然的气息,感觉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微妙的东西。
第七层,是无我、无书、无求的大自在境界。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是为了实用;有人是为了获奖,求名;有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欣赏。种种杂念,难免在字里行间掺杂了些个人的欲望、掺杂了些刻意追求的东西,或矫饰、或浮躁、或夸张、或局促,而使作品失却自然的韵味。这是书法学习和创作要达到最高境界最难逾越的一道屏障,这是心魔在作祟。这心魔,足以埋没我们的智慧、足以扼杀我们的才华、足以消灭我们的灵气。因此,必须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定意志,去掉求名之心、甘于淡泊、不求闻达、一心追求书法之道,才能将自己的书法水平提升到极致,才能在书法创作时忘记自我、忘记法度、率性为书,才能达到大自在的佛的境界。这是志存高远者的乐土,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