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网

流年平平淡淡才是真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8.18

他们一生坎坷曲折,是一对饱经患难的普通百姓夫妻,他们相依为命携手走过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在这篇文字里,我讲述的是我的祖父祖母的情感故事。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构成夫妻缘分】

我的祖父和祖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然而在我眼里,他们却是两个很不平常的人。

祖母是从小就跟祖父生活在一起的,三岁抱养给祖父当童养媳。据曾祖父手里留下的原始资料表明,她与祖父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都生于1910年农历二月十八日辰时,正是因为这“四同”,经有心人撮合,他们自幼就走到了一起。

祖父和祖母一生以自己的力气求生存,饱尝了许多苦楚,经历了很多常人所不曾经历的风霜磨难。他们年轻时靠租耕地主的田岭过活,地主有意刁难提高地租使人无法生活时,祖父出门当挑夫,当地人称“挑脚”、“打肩担”,就是将老家山村特产的茶油帮人挑到百里开外的万安、泰和等邻县去卖,然后再从外县替盐贩子挑盐回来,靠当苦力挣几个活命钱。

为能多攒一些钱,祖父和同伴每次都是挑满两担从家乡出发,先挑一担走出二三十里,然后存放在路边可靠之处,再返回来挑第二担,空手返回的过程也就是歇息的过程,挑了东西往家返时也是如此,翻山越岭往返两趟一二百里,一共挑四担东西,每担货物都在一百几十斤至近二百斤之间。祖父个子矮小,却特别能吃苦耐劳。听祖母说,每次挑脚回来,祖父的黑棉布衫的背部总是结满汗渍和盐霜,洗过几次就褪色发白,由于扁担和盐分的作用,他的衣服都是从肩部和背部穿洞烂起,祖母每次给他补衣服,都是从这些部位补起,补丁接补丁,直至衣服稀烂为止。祖父老年时,我曾不止一次地看到,他和他的同辈们在说起年轻时挑脚的精力时,仍然一个个豪情满怀,脸上充满豪壮之色,满嘴里发出对他们眼里如今的年少之辈的不能吃苦所显得的不屑,言谈中经常流露出我们那时才算得上真正的一条汉子,现在的年轻人可都是些孬种。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喟。

祖父祖母都很富有爱心。祖母对家人从丈夫到儿孙,总是先人后己,先人之忧而忧,后人之乐而乐,首先把家人的冷暖饥寒牵挂于心。在日常生活的享用上总是把自己排在全家人的末位,好吃的先让家人尝,苦楚的留给自己受。我小时候,家里非常清苦,但我却清楚记得,每次祖父早出晚归赶集回来,从背上的布袋角落里总会掏出点时令水果或炒货等一些吃的来散发给孙儿们,而他自己却经常饿着肚子回家,舍不得在集市上吃一顿饭。

祖父母都没见过世面,没什么见识,没读过书,两人都是文盲,祖父还会认写自己的名字,祖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祖父因此出过不少洋相,有一次他挑脚到了泰和县城,在旅店住下后就急急忙忙出去办事,因不认得字,也就没去管没去记所住旅店的店名,只认记了旅店门口摆了个卖豆腐的摊,没想到办事耽搁回来晚了,卖豆腐的收了摊,他七转八转怎么也找不到自己住的那家旅店。正着急间,幸好遇见一位同伴才得以回到旅店。这件事对祖父刺激很大,他说:“这就是没有读书、不识字、没有知识的苦,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曾一再地以自己的这一遭遇教育儿孙们要好好念书,要学习知识,要掌握本领的重要性。好在祖父没有失望,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儿孙里出了9个大学生,其中还有一个博士、一个硕士,晚年的祖父在人前一直以此为荣,引以自豪。

祖父一生勤劳节俭,六七十岁之时他身体尚健,放牛、割草、莳田、夏收冬种,样样农活他都抢着干,冬天还坚持下水田劳作,任后辈怎样阻止他也不听劝说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八十多岁也照样闲不住。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盖几间瓦房,我看到祖父冬夜里睡觉只盖一件用山棕编织的蓑衣。我印象极深的是他惜物如金的精神,在雨天里放牛或犁田,他将披在自己身上的蓑衣披盖在牛背上,而自己只戴一顶斗笠,任凭风雨吹湿自己的衣裤。

与祖父固执倔强、年轻时爱与人抬杠和争强好胜且近乎暴躁、霸道的性情相比,祖母脾气和善,为人仁爱,在乡邻里口碑极好,很少与人吵过嘴红过脸呕过气,祖母也会骂人,但她是训而非骂,重在以理服人,语言文雅而不粗俗,而且往往是在占理或当伸张正义之时。

祖父祖母一生除了劳作之外没有别的嗜好,祖父平生爱喝上点白烧酒,这是他年轻“打肩担”时养成的习惯,因为酒能去乏。他们一贯都十分热情好客,祖父不抽烟,但在他当家理事的年月里,家里有一杆曾祖父手里传留下来的长长的竹烟筒,那是祖父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用的。祖父在热情好客的同时,俭朴得近于小气却又十分地爱面子,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或有手工艺人,下菜料时,祖父总是交代少点、省点,但到了上桌用餐的时候,祖父却要求丰盛像样,而祖母却总能为巧妇之炊。祖母心地十分善良,在新旧社会,不管家里再穷再苦,只要能拿得出来,每逢有可怜的乞讨者光顾家门,一勺饭、一碗粥、一掬米……她多少总是乐善好施,常常助人于艰难之中。

作为农家的女人,祖母和她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乡村妇女一样,对丈夫的照料伺候是尽心尽力地恪守妇道,忠诚地履行着千百年来封建习俗中普通妇女应尽的义务,和祖父一起坚韧顽强地支撑着一个家。但听与两位老人同辈的人们讲,祖父年轻时对祖母不是很好,有时甚至很凶,遇有不顺心动辄骂口相向,两口子也因为生活琐事常拌嘴,但祖母总是让着他,很少在祖父气头上火头里顶嘴还口。我想祖父肯定是因为贫穷、因为劳累、因为烦心而尽情发泄,祖母则肯定是因为体恤、因为理解、因为恩爱而默默忍耐,这是祖母以她特有的一种方式表达她对祖父的爱。

【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甘苦相伴,四世同堂】

祖父祖母先后生养8个儿女,长子、长女在贫困中幼年早夭,三男三女抚育成人。他们生前儿孙满屋,四世同堂,祖父祖母共享天伦,乐在其中。每当儿孙中有人在两老面前背后表现出对两位老人有忤逆言行时,祖父唠唠叨叨、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屋橼水是会照旧痕的”,这是我们家乡的一句民谚,祖父时常用它来作为家训,指的是前前后后每次天上下雨时,雨水总是照着屋顶的瓦沟沟的旧水痕延续地流淌下来。意思是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家教和传统是会一代接一代传承的,你们当儿女的对我们不好,你们的儿女看到后也会跟着学,到时候也会对你们不尊重不孝顺。祖父通俗简短而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深奥的哲理。

祖父是个很看重荣誉的人,也是个心胸宽厚的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当过护林员、生产队长,出工收工总是早出晚归,干起活来尽心尽责,因工作表现出色,每年都受到表彰,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见过家里厅堂的两面墙上,上下都平平整整贴满了他的各色奖状,直至这些奖状褪色粘满灰尘,他也舍不得撕去。正是因为这段历史,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文革”动乱岁月的冲击波竟然会伤及他这样一位普通贫农:由于当护林员、生产队长期间敢抓敢管得罪了一些人,“文革”初期,祖父因此惨遭报复性揪斗迫害,被关进牛棚,并被人剥去衣服用竹片、小竹条狠命抽打,幸亏有人及时站出来仗义执言,才幸免一死。当年我曾跟随母亲去给被关着的祖父送饭,祖父身上受刑的血红笞痕在我五六岁的心灵和记忆里留下深深烙印。然而劫难过后,祖父对迫害过他的人怀着的却依然是一颗仁者之心。

1974年,他们64岁,祖母中风偏瘫。经多方治疗恢复至能自己起坐,拄着拐杖能缓慢地短距离移行,却留下严重后遗症,一侧手脚失去功能完全瘫痪不能动弹,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虽然儿孙绕膝,却各忙各的,且大都工作、求学在外,难以天天侍候于左右。从祖母得病起,已然同样年老多病的祖父就开始时刻陪伴呵护着祖母,细心照料老伴饮食起居,嘘寒问暖、请医伺药、求神占卦、端茶送水、倒屎倒尿、穿衣梳头、洗脸抹澡……二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俗话说,久病无孝子,但我却真切地看到久病有贤夫。老伴老伴老来作伴,亲眼目睹祖父祖母后20年相倚为命、相濡以沫、携手互相搀扶共同走过晚年黄昏岁月的那一幕幕真情,我对这一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已然超前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

祖父虽然性情急躁,但对祖母的操心照料却细心耐心得像慈爱的母亲对待自己初生不久的婴孩。有时我甚至揣想,祖父这么尽心尽责无怨无悔地默默做着这一切,可能是在将功补过,是在用实际行动向妻子忏悔和补偿自己年轻时一些行为的不当和过失,把自己说不出口的“对不起”三字化作了绵绵不断的爱意,对晚年长卧病榻的祖母给予深情的抚慰。其实,祖父这样做的原因决不是因为这个,即使有这层因素也不是主要的,因为祖父在做着这一切时是这么的自然而不做作,全然是本性使然,分明就是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和义务。

在我的记忆里,他们之间的互相称谓毫不浪漫,却很有情趣。他们互相之间没有昵称,好像也从未呼唤过对方的名字,祖父称祖母为“他奶奶”,据此推理,我想年轻时他肯定是称“孩儿他妈”、“孩子他娘”之类的;祖母叫祖父有时是无名无姓的一声“喂”或“哎”,老年时当我们的面在祖父背后称呼得最多的是“鬼老头子”,有时干脆就简称“鬼老子”。

祖父祖母晚年仍不断地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拌拌嘴,但这时他们之间的抬杠拌嘴已无多少火药味,只仅仅是一点小争执,因为他们此时早已不再当家理事,很多事不再需要他们操心发愁。在我看来,这时期他们的拌嘴也是一种交流、一种沟通、一种渲泄,是一种消除孤独寂寞的方式。祖父不善烹调,晚年虽然经常虚心向祖母讨教,却毫无改善提高,而他自己却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不足。祖母病后,父亲、叔叔、姑姑和亲戚们经常给两位老人一点钱,或买好肉、蛋、家禽送来给他们滋补身体。为了方便,祖父在他们居室外的偏厅里自己支起了一个小锅灶,不时为祖母和自己弄点吃的。每当炖好或炒好食物端给祖母吃时,不管咸淡、口味是否适合,祖母都不能当着祖父的面说难吃或不好吃,否则祖父就会因对自己劳动获得的评价“不公正”而耿耿于怀,很不高兴,甚至会骂祖母,将自己的不满尽情地对着祖母唠叨说道个不停。当儿媳们弄了好吃的,也都会端送给他们品尝,每当吃着媳妇做的可口的食物,祖母环顾左右看着祖父不在身旁时,她都会小声地对在场的家人说,真好吃,比“鬼老头子”做的好吃多了,一边说,还一边做鬼脸示意,更加放低声音说,别让他知道,否则他又会发脾气骂我……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是为印证】

有一点毋容置疑,如果祖父先于祖母辞世,没有祖父无微不至的陪伴照顾,祖母不可能有84岁的高寿;反过来说,另一个推理也可能成立:如果没有祖母后20年病榻之上的谈笑风生,无所寄托的祖父也许未必能安然走过9 个春秋。此外,他们能长寿,其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德行,所谓养寿之道,莫大于养德,仁者寿,仁德万古春。孔子也说过,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以德养寿,德是长寿之本,祖父母的高寿对此得以印证。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很看重积德行善,乐于做善事行善举。小时候,我曾多次看见,只要家里附近的道路、木桥被洪水冲毁损坏,祖父铺桥修路总是生怕落人之后,每每抢先扛起锄头带着工具自己出料出力抢着恢复,以便过路人行走。祖父很看重非礼毋得、非义勿取原则,在他晚年最后病重期间,我回家去看望他,老人躺在病床上仍不忘对我谆谆告诫:“在外面工作,要正派做人,要公私分明,不能有贪心,不能得的可千万别得。”

祖母直到辞世,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记忆力特好。虽然偏瘫行动不便,但只要听到门外村里有红白喜事的动静,她总要颤颤巍巍拄杖移步门外,倚门遥望、观看、打听,遇到喜庆事她和人们一起祝福和分享兴奋,看到悲哀事可怜事她就黯然伤心陪着落泪,体现了一种与人同乐、与人同哀的高尚情操。家里来了客人、熟人、生人,她会移身陪人一起凑热闹聊天,她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信息总是记得牢牢的;媳妇们因为事多倒健忘,一遇到有记不起的家务事琐碎事,比如哪个亲戚何时来过,牲畜、家禽什么时候配的种之类的问题,家里人记不起的大小事情,只要她原先得知过的,问祖母她准能八九不离十地清楚准确地说出来。祖母一生不挑是非,不生事端,从来不在人与人之间乱传话,很多事知道后就到她这里为止,以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它烂在肚里”,所以家里人尤其是儿媳妇有许多事都乐意跟她说。与祖父信邪而且极怕死相比,祖母不信邪不怕死,在祖母面前,你很多话都可以敞开说,不必有所顾忌。在祖父母过了80岁以后的年月里,父亲有时当着祖母的面开玩笑说,你们该去罗,否则我都是过60的人了,不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就不好勒!祖母总是笑着乐呵呵地说:“到了大限自然就走了,人哪能当神仙长生不老呢。”每到过完一个年迎来新的一年时,长卧病榻的祖母总会高兴地说:“嘿,又过到了一个年!”言辞里充满欢乐快意,透着一份洒脱,一份从容,一份轻松。

祖父直至去世头脑还很敏捷,耳力仍然十分健康正常,只是晚年视力很弱,患白内障眇了一目,另一只眼的视力也几近丧失;祖父92岁时摔了一交,造成老年性腿骨骨折及肌肉神经萎缩,从此一病不起,已退休的父亲在祖父病榻前伺候照料一年多,当看到弥留中的祖父痛苦难耐时,希望老人少受点苦楚的父亲哽咽着悲痛地最后一次也是认真地对祖父说:“别放心不下什么,您安心地快点走吧。”祖父声音微弱,无奈地说:“唉,阎王老子他又不勾簿,我有什么办法。”语气里依然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和牵挂。

祖母死后,祖父号啕大哭,十分伤心。没有了祖母的日子,祖父倍感孤独寂寞,经常无端寻事找茬与人吵口,以排解孤寂。祖父病逝前,在屋后自家的山岗上为自己选好了一块墓地,不知是他有心刻意的选择还是无意的机缘巧合,他选定的墓地正好与对面山头上祖母的坟茔遥相正对,他睡在那里,可以永久地和先于他9年入土的妻子遥相凝望……

祖父祖母辞世时,父亲都在场为他们尽孝送终,看着他们入殓进棺。据父亲讲,两位老人去世时神态都很安详自然,就像睡着了一般。

纵观祖父祖母一生,我觉得他们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传承,他们于平凡中透着伟大,于弱小中显出坚强,尽管他们身上存在很多愚昧落后的东西,但这些不能求全责备苛求于他们,因为那是他们生活所在的时代给他们留下的烙印,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他们造成的限制,谁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条件下都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的缺陷!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的不同人生和命运。如果与其换位,让我们进入到他们那个时代生活、搏击,也许我们远不如他们。无论是祖父还是祖母,他们这一辈子谁都很不容易,虽然他们一直生活在贫穷清苦之中,遍尝人世的甜酸苦辣,互相之间也常磕磕碰碰,然而他们总是主动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笑对人生,乐观豁达,心态平衡,与世无争,正直善良,襟怀坦荡,不被私利羁绊,不被物欲左右,无论生活多么清苦艰难,总是珍惜生活的每一个季节,点亮心中希望的灯火,不沉溺于贫穷、挫折、饥饿、灾难、疾病、孤独、忧郁和叹息,始终保持一份坚韧不拔的精神。

祖父祖母患难与共一起携手走过八十余载春秋,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业绩,没有空前绝后的爱情故事,他们在一起是实实在在地过日子。他们的故事印证:平平淡淡才是真。

共 598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我”的祖父祖母,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他们相携走过八十余载春秋,一生克勤克俭,积善行德,最终儿孙满堂,高寿辞世。他们用他们八十多年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诠释了夫妻感情的真谛: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们用一辈子的点点滴滴,向儿孙们传递了一种安贫乐道、正直善良、宽厚仁慈的人生态度。他们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用质朴而流畅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祖父祖母的一生,塑造了两位可敬可亲的老人形象,让读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夫妻之间怎样才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苦难的人生中,如何用一颗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去拥抱生活。荐阅!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燕剪春光】【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62225】

1楼文友:201 - 20:41:14 学锋,欢迎来到流年!愿你的文字香飘在万里江山!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楼文友:201 - 19:42:0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楼文友:201 - 10:14:16 祝贺学兄开门红!第一次发文,就被江山系统加精。期待更多的精彩。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 楼文友:201 - 11: 1:17

小儿呕吐吐奶溢乳有什么后果

小儿呕吐吐奶溢乳消化不好

嗳气不消化吃四磨汤

单纯尿频属于前列腺炎吗
手腕骨关节炎怎么治
通心络胶囊效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