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湾的柳树林原载人民日报(1)
浩浩长江从青海的唐古拉山脉各东雪山启程,历经万壑千山,来到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石鼓镇,行程已不下两千公里。正是在这宽深的河段,由北向南的长江,竟然猛地掉头东去…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这就是使得它没有像原本与之同向并流的澜沧江、怒江一样流出境外,而在绵延流泻数千公里的长江第一湾!
神奇宏阔的江湾,生长着一片遮天蔽日的柳树。
色调同样的浓稠茂美,堆烟砌玉般扯起重重绿帘,如隋堤的柳。
枝条同样的柔韧飘逸,缱绻多情地梳着骀荡东风,如苏堤的柳。
但它们毕竟是生长在长江第一湾的柳树呀!
也许由于溅跳的江涛日复一日地浇灌,也许由于沉积的泥沙一年一年地壅培,它们每一株都特别高大、挺拔、壮伟。
再加上当初等距、密集的栽植,这些柳树五六米以下的枝条全都自行脱落了。这又使它们显得简明干练、俊逸清奇。
你心仪骑着白马驰骋沙场所向披靡的白袍小将吗?你敬慕仗剑负琴行吟长啸衣袂的白衣少侠吗?如果别处的柳树是女性的,那么长江第一湾的柳树,每一株都是英姿飒爽的美少年。
但它们当中的一些已有百年的寿数了。
据说还是上世纪之初,一位名叫袁廷芳的农人就在这里种下了第一株柳树。而他的儿子袁锦,儿子的儿子袁清品不断续写着前辈的绿色诗篇。这里的柳树终于逶迤为一幅流波溢翠的长卷。
人世多少浮华和纷争都已云烟般散去。这些柳树却年年吐露新绿,岁岁繁茂如初,成为古湾劳苦功高的呵护和矢志不移的守望,成为一片永不凋萎的醒目。
翻开历史的大书,这里还记写着更值得珍视的传奇。
1936年4月,由贺龙、萧克、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转战千里来到江湾小镇。传说为了渡江,贺龙元帅曾锵然击响了江边的石鼓以振士气。而近两万名红军战士就是在这片柳林里振臂摇枪,誓师渡江的。这林中一些直插云霄的柳树,曾经系过红军的渡船。
灞陵折柳伤离别。古人总是喜欢用柳条钓取愁绪。长江第一湾的柳枝,折下来,却是驱策战长鞭…
来到这片柳林,是一个暖风扑面的暮春。抚摸着一株柳树笔直的干,透过那青色绸缎般光滑坚韧的表层,我感觉到了一道绿色暗流的汩汩流淌。而抬头仰望树梢,可见翠色铺叠,绿波涌动。真是任有多少燥热浮尘,也只会被它的一袭清凉拂扫殆尽。
在临江的柳林边,我还看到几株倒地的柳树。那是某年夏秋江洪肆虐留下的痕迹。我却惊讶地发现,它们朝地的一面,蓬蓬勃勃长出了很多根须。朝天的一面,则茁然冒出了条条新枝。而每一枝条上,都睁着无数被称为“青眼”的叶蕾。它们正悄然涌绽鹅黄色的嫩叶…一株老柳倒下去,一排新柳站起来。 长江第一湾的柳树呵!
阳光的斑点依然静静地四处飞翔,照看着我徜徉林间留下的足迹。蝉鸣如泼,菜籽雀的叫声一次次穿透厚重的绿荫,冲向蓝天。一切都那么真切,一切都那么明晰。只有江水的低语隐秘而浑厚,仿佛激荡在岁月深处的渺远鼓韵,或者回响在天地胸腔的悠长咏叹,于无边的柳色和我漫溢的思绪中。
2014-07-21刊载时标题为《江湾柳林》入选多种教材;图片来自网络
原因简况
1982年开始在《人民文学》《诗刊》《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作品集11种。曾获中国新闻奖,首届、二届云南文学奖,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多次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奖及年度好作品奖,全国全省各类文学奖。部分作品被选入《中外散文诗鉴赏大观》《百年美文》等30多种选集及一些中小学教材。有作品被译为英文。
创作情况曾被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杂志评介。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柳树
柳树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落叶大乔木,别名杨柳。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或灌木,绿绿叶子,细长柳枝,柔软下垂,性喜湿地;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柳树耐寒,耐涝,耐旱,喜温暖至高温。世界约520余种,中国有250余种,遍及全国各地。柳树易繁殖,栽培方法简单,生命力强,可美化环境,在生活、环保、医药等方面也有用途,是“四旁”绿化树种。在人文方面,柳树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一直为文人们所青睐,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词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