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萧山5人劫杀案张氏叔侄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0.04.04

萧山5人劫杀案 、 张氏叔侄案 ,杭州两起发生在十多年前的错案相继被纠正之后,浙江公安机关开始了深入的反思。7月19日,浙江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刘力伟表示, 命案必破 表明的是对待命案的态度和侦破命案的决心,并没有要求必须当天破、当月破、当年破,关键是盯住,锲而不舍地去努力;同时,取消打防控考核和综合考评,今后浙江不再搞破案率、批捕率、起诉率等排名通报(据7月22日《法制日报》)。

这两起错案得以纠正,反映了我国司法机关严格执法、有错必纠的不懈追求。然而法谚有云,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即使真凶最终受到惩处,蒙冤者得到昭雪并获得了赔偿,巨大的创伤毕竟已经形成,彻底将其弥合,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想尽力避免类似错案的再度发生,严肃的思考和切实的整改必不可少。浙江公安机关的上述反思,深刻而全面地抓住了错案产生的政策和制度根源,也为全国其他地方、其他司法机关提供了很好的启迪。

首先,在司法领域内提出的有关政策、口号,只有符合司法规律并被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才能有效达到促进司法工作科学发展的作用。 命案必破 ,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价值追求。可是,一旦这样的口号被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就难免产生错案隐患。中外司法实践均表明,绝对地强调和要求 必破 ,并不符合司法规律,在客观上往往难以百分之百地被实现。因此,在某些时候就会给办案人员造成巨大的压力。 关键是盯住,锲而不舍地去努力 ,才是对 命案必破 的正确理解。

第二,司法考评机制不应仅限于简单的数据的堆积,而应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司法工作的社会实效。办案数、侦破率、批捕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这些硬性的考核指标,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内化为办案人员的自觉意识,形成某种动力,影响甚至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取向。是否只有办案数量多、有罪判决率高,才真正意味着司法工作成绩显著,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浙江公安机关今后 不再搞破案率、批捕率、起诉率等排名通报 的做法,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并有助于我们对原有的司法考核指标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性化的完善。

第三,在加大错案追究的力度的同时,相关制度、机制也应予以改进。 对于造成冤假错案的责任人,无论是在职民警还是退休民警,无论是仍在公安还是调离公安,走到哪里也要追究其纪律和刑事责任;荣誉、记功、奖励一律撤销 。浙江公安机关的这一态度反映了我国司法机关 错案必纠,有错必罚 的决心。同时,错案产生之后,纠正起来往往难度较大,也是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还需要我们从机制上加以完善,如对敢于自纠错案的办案人员,在考核和处理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制度关怀,让其形成敢于自纠、愿意自纠的思维和行为取向,这对于及时纠正错案,似乎是不无裨益的。(柴春元)

汕头华美医疗美容医院陈贤珊

小孩营养不良怎么办

大同牛皮癣医院

大同治疗阳痿方法
首荟通便胶囊通便快吗
运动导致腰部肌肉拉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