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从乌台诗案到苏轼的自我救赎作者离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20.06.02

《从乌台诗案到苏轼的自我救赎》 作者:寸心尺素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我翻阅到《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读到《定风波》这首词时,深深为这首旷达豪迈的词风所折服,并激发了我无限的兴趣,是什么样的情怀和风骨是何等乐在工作中丰富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思想哲理能够写岀这么豪迈令人回味无穷留传千古的词章呢?

公元1079年,何正臣、舒亶、李宜、李定等人指控苏轼诗文讪谤朝阵,反对新法,公然苏轼,一时朝廷掀起轩然,倒苏之声不绝于耳。而此时正值宋神宗极力推行变法,但在变法的过程中却又受到不少保守大臣的刻意阻扰,而苏轼作为保守集团的成员之一,且又是极负才名,博通经史,以文才而著称为世人所宗仰的大才子,正好满足了宋神宗为了尽快维护皇权,而采取杀一俨百的要求,苏轼处在这样一个敏感复杂的政治氛围中,一场针对他个人而兴起的文字狱,将他推至风口浪尖!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更何况少年得志的苏东坡的确在诗作中也有偶露对时政不满的情绪,于是一大批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主要还在于阿里喊话同时源于一种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终于促使苏东坡被捕于湖州任上,事发之后苏东坡以文结交的很多朋友都襟若寒蝉、退避三舍,釆取明哲保身的态度,而处在漩涡中心的苏东坡在被押解至汴京的途中途经太湖和长江屡次想投水自尽,但由于看守严密,他一直没有自杀成功,而是在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就在他自认为在劫难逃之时,光献太后重病在床,神宗决定为祖母大赫天下,而爱惜东坡才华的太后发声对他施以援手。终使他免于一劫,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

也许正是乌台诗案的发生,让苏轼经历了从繁华到落寞,从死到生的心路历程,让他亲身经历了那种痛彻心肺的人生感悟,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脱胎换骨,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乌台诗案正是让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向成熟!也从此让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又一次真正的新生!他在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自己永远成为了中国古代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儿童健脾胃吃什么
血管堵塞有斑块通心络能治疗吗
白带量多用什么经典妇科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