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写作我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河南,每年的春节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穿新衣、吃糖果、放鞭炮、领压岁钱。而每年的元宵节,大家会把所有好玩的东西都展示出来,如果说除夕是过了嘴瘾,元宵就是过了眼瘾和玩的瘾了。有整整一条街的花灯展,花灯不仅仅只是灯,还有亭台楼阁、山青水秀、各种各样的造型。上面有传奇故事、还有人间百态,有喷水的、有闪灯的,有走马灯,还有的大的上面还能站上人表演。小时候我最好奇的就是走马灯了,站在那里仰着头一看就是半天,认真研究这个灯为什么会动,认真看上面画的每个故事。我的家乡是个小小的村落,至于看花灯,则要跑到20里开外的周口市区看了,走着走着,元宵节过了一年又一年。
小时候,盼着过年,一到冬天,就数着日子,最讨厌期末考,最喜欢红萝卜,因为歌谣如此:“红萝卜,咪咪甜,看着看着要过年”
过年,放假,意味着热闹,意味着新衣裳,意味着好吃的,意味着压岁钱。腊月里,大人就会为过年而作准备,熏腊肉,灌香肠,做汤圆面粉。过了腊月二十,就会开始扫阳春,把犄角旮旯都打扫的净净,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年越近,味越浓。腊月二十九,父亲就会开始写春联,邻居们都会拿红纸来请代写,一片喜气洋洋。家家户户用石臼锤打红糖做汤圆心的声音此起彼伏,红糖里总会添加炒熟的酥麻仔,香气四溢,逗的小孩直咽口水。我时时守在旁边,一边锤着,一边讲故事,不一会儿,周围就围了一大堆小孩,也许是被酥麻红糖吸引,也许是被故事吸引,总之个个都喜笑颜开,乐而忘返。偶尔,开恩,给我们点甜头,那个美呀!幸福就像花儿一样。
新衣服是最珍贵的。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都舍不得试穿,生怕弄皱了,新年那天不漂亮。大年三十,总会把新衣服叠的更加整齐,放到床头。兴奋得睡不着,盼着天明,盼着初一的早早来到,稀里糊涂啥时候入睡的总是记不清。除夕夜的年夜饭总会吃的很久,全家人都守着电视,烤着火炉,一起欢笑,一起点评,那时的春节联欢晚会怎么就那么好看呀!十二点是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全城齐放鞭炮,震耳欲聋,刹时间全部街道甚至屋内都被硫磺的硝烟味道弥漫,天生气管弱的我,总会用湿毛巾捂住嘴鼻,但还是忍不住激动地跑到街边去看热闹,各种鞭炮声音,展示过年气势和威力,我想“年”那个动物恐怕早就被吓跑啦。
正月初一,兜里穿着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去买自己永远玩不厌的气球,有圆形的,有长条形的,还有葫芦形的,买个两三个,花个几毛钱。用嘴去吹,常常把两腮涨的发痛。再去买10个春卷吃,薄薄的面皮里面包着各种蔬菜,拌上酱油,红油辣子,最让人着迷的是拌上黄色的芥末,一口下去,马上张着嘴哈气,眼泪滚滚而出,哈哈,那就是春卷的魅力,刺激而快乐。还有一个最爱便是泡泡糖,好香好甜,还可以大显身手,一个大大的泡泡几乎可以盖住整个小脸,那个得意啊!
过年,最喜欢大人们凑在一起,他们天南海北的聊天总会让我产生无边的遐想,后来我喜欢各种古代演义小说估计就和那时有关。我总会坐在他们中间,因为偶尔也会有鬼神的故事出现,那样我才不会感到害怕。
大年初一开始,总会看到各种花灯进城拜年,有幺妹儿灯,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像船一样的灯里面,前面还有梢翁拿着桨作势划船,还有龙灯,狮子灯,高脚凳等等,锣鼓声声,好不热闹。每每看到,我总会跟随很长一段路才返回。
怀念那些会把过年说成夏天的天真,怀念过年时冻疮又肿又痒的感觉,怀念放风筝飞不上去时的奔跑,怀念亲戚往自己衣兜里装零食的盛情,怀念母亲的嘱咐,父亲的怀抱。
快元宵节了,蓦然想起了我的父亲,还有童年记忆里的那辆二八式自行车。用老家河南话来说,二八式自行车又叫洋车子,它带给我的回忆最美好,在每个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我都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父亲载着我,下巴亲亲的抵着我的额头,哼着小曲,走在回家的路上,最令我难忘的是初夏时节放学回家的场景,傍晚时候,薄雾弥漫整个田野,小路两旁的庄稼都已变成黛绿色,一阵清风过来,那麦香扑鼻而来,不远处还能看到家里的灯火,忽明忽暗,那时候没有手表,但回到家后,母亲刚做好简单的饭菜,一切都未凉。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经长大,父亲也去世多年,父亲那台老鹰牌自行车早已不知去向,但父亲的背影,儿时的回忆,没有随着时光逝而变得暗淡,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浸透而变得越发的光亮!
那种浓浓的年的味道,已经深深地埋在时光深处,与它一起的还有逝去的亲人和亲情!
我的记忆,我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