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是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1)
为什么要读书?
这几乎是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论是“想考个好大学”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者“为了获得心灵的宁静”,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英国文学评论家亨利·希金斯写了一本书叫做《如何读懂经典》,在书中,他用风趣幽默的笔触为读者介绍了那些经典着作的特色、创作背景和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读不进去书,是因为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而这本书就是要教会人们读书,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却笔锋一转,提出了这个问题。下面这篇文章是他的答案。
同时,我们也想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下留言,将有机会获得新书《如何读懂经典》1本。
△比尔·希克斯
美国喜剧演员比尔·希克斯在某剧中有这么一个桥段:某次他去了田纳西州那什维尔的一家松饼店,女服务生问他“你读书做啥”不是问“你在读什么书”,而是问“为什么要读书”。希克斯当然有套自己的回答:“我读书的原因有很多啦!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想落得跟你一样,当什么鬼松饼店服务生。”
有读书习惯的人,常会碰上类似的问题:“你读那个做啥?”言下之意就是应该要读更有价值的书,像是民主发展史或修车手册。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误以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汲取信息。我们当然可以为此读书,但读书的目的不仅限于此。若想要求知,不论是阅读纪实作品或自由创作,都能达到同样效果,何况求知不过是读书的目的之一而已。
通常,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我们借由阅读而得到解放。深层来看,阅读能拓展我们对自身心智的了解。我们也可以透过阅读来检验自己对是非的观念,超越原有的局限并向上提升。我们的道德观念也可能受到激发及淬炼。
△《乱世佳人》女主斯嘉丽
此外,阅读能提供现实生活里无法遭遇的经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飘》里面的女主角斯嘉丽,处心积虑要让待己不淑的人嫉妒不已。或是莎剧里的罗密欧,英俊、辗转难眠又风趣。或是侦探菲利普·马洛,用自己一套哲学办案,喝着威士忌,抽骆驼牌香烟。或是大胆冒险的孤儿,例如《魔戒》里的佛罗多·巴金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主角哈克,甚至是《人魔》里的汉尼拔·莱克特。或是《深夜小狗神秘事件》里患有自闭症的克里斯多夫,蜷缩在角落以避开外界的一切干扰。或是《宠儿》里那位走上不归路的母亲。
我们在书中会遇到生活中遇不到的人物。文学可让现实生活增色,也使思想保持敏锐。阅读一旦从世上消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将随之消亡。
当然,我们坐下来阅读的时候,脑中并不会想到这些事。我绝对不会自言自语地说:“好耶!我的道德观要受到激发了!”我之所以阅读是因为自己乐在其中,但心中同时也有挥之不去的疑虑,觉得还有其他该读的书。读者心里明白,选择了一本书,意味着之后才能读其他书。
本书中(指《如何读懂经典》),我一直在偷偷暗示大家,阅读我说的这些作品自有其道理。但不论各位是否真的会找来读,想让聊书的过程顺利进行,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若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觉悟,不妨戴上略显荒唐的“人格面具”:假装自己信仰欧洲反启蒙主义,只读阿尔卑斯山以东的文学;或反对偶像崇拜,认为世上没有所谓神圣不可侵之事物,并对所有艺术品大加批评,特别是那些扬言要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作品;或自称是不写诗的诗人,这种诗人都一副历尽风霜又楚楚可怜的模样,从未真正写过什么作品,通常身旁都有一群天真无邪、长相出众的年轻随从,巴不得能助诗人一臂之力,为他八字都没一撇的杰作带来灵感。
△艾维· 康普顿伯内特夫人
另外也可选择当古籍学者,弃新书如敝履,坚称1950 年后出版的书都比不上中世纪小说家托比亚斯· 史摩里特作品的价值(不到五十岁的人应该都没读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挑一些较不知名、非主流却相当优秀的作家,表现出自己对他们作品的喜爱,例如艾维· 康普顿伯内特夫人、剧作家帕特里克· 汉密尔顿,或可读性高大家却不熟悉的异国作家,例如捷克文豪赫拉巴尔、尼加拉瓜诗人鲁文· 达里奥,还有挪威国民诗人塔尔耶· 维索斯——他的小说《冰之宫》在挪威家喻户晓,出了挪威却少有人知。对于时下流行的作品有自己一套看法固然很好,但若对默默无闻的书也能有一番见地就更厉害了,毕竟无人可以反驳你。
△塔尔耶· 维索斯
奇怪的是若公开表示喜爱一些“低层次”的东西,旁人反而会觉得是种胸襟开阔的表现,像是詹姆士· 庞德大胆而越轨的行径、 裸的言情作品、《丁丁历险记》、畅销系列童书(最好不要选《哈利· 波特》,可以考虑雷蒙尼· 史尼奇的《波特莱尔大遇险》、丹尼尔· 柯罗威斯的图画小说等)。能看重这些“低层次”的东西,代表自己不是势利鬼,就像公众人物常会大肆炒作自己多爱单调又俗气的消遣,像是看足球比赛、玩魔兽、在脏兮兮的三明治店吃早餐等。
大体而言,评论家都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养,他们也知道如何运用他们的文化素养来藏拙。书评家为了自身名誉,会遵守一套原则,但通常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原则,例如“不评论朋友写的书”,“前一百页一定要读”,“不要把样书拿去网站拍卖”。
△王尔德
但即使是诚信实在的书评家,也难免会偷懒。据信这是王尔德创下先例,给后世书评家一个偷懒的理由:“我从不读自己要评论的书,这会让人产生成见。”但此妙语其实是出自没什么大名气的西德尼·史密斯。无论如何,德国科学家乔治·克里斯托夫·里希滕贝格比这两人都还早提出此见:18世纪80年代,里希滕贝格在笔记本(他称为“废话本”)中写道:“依我看,近代人类理性促成的众多伟大发现中,对没读过的书撰写书评算是其中一项成就。”
其实,书评家如果越了解某书及相关主题,就越不愿意只用几行文字交差了事。所以我们有可能在文学期刊读了一篇三千字的书评,到头来却还是不确定那本书优劣何在,甚至不知道书在讲什么。但一针见血的短评,一百五十字就可把主要内容交代完毕。
书评家很清楚自己需要展现文化素养,因此评论中不时出现许多作家的名字。举例来说,一本新出版的小说,记录乌克兰一个犹太小镇的历史,于是书评家可能会和乌克兰作家塔拉斯·舍甫琴科、俄罗斯作家伊萨克·巴别尔、波兰作家伊萨克·辛格等人的作品相互对照。读者看到这种比较,并不会觉得豁然开朗,反而会想:“这些人是谁啊?”最后只会更强化书评的专业形象。
△伊萨克·辛格
书评家会做表面功夫已不是新闻,例如声称自己熟知某作家过去的作品,实际上却是花半小时从维基百科或一些可靠资源搜集而来。对了,本书中,我也唬了大家一下,有本书其实根本没读过就介绍,还有一些书则是没读完就下评语。有兴趣的话不妨猜猜看。
爱不懂装懂的人,特别喜欢提到一些作家,因为一般人对这些作家都略知一二,却又不甚清楚。其中人气历久不衰的当属卡夫卡,所谓的“卡夫卡风格”主要是指事物怪诞、荒唐又复杂,可用来形容各国官僚或司法体系中离奇又莫名的缺失,特别适合套用于扭曲的政治体制、一些非比寻常的演出,或是想订高级餐厅的位子过程却千辛万苦。
△博尔赫斯
若想在别人眼中成为真正的内行,博尔赫斯是更好的选择。这位阿根廷作家的短篇小说相当着名,对于曲折的事物、现实的写照、迂回的话语及无限的概念多所着墨,同时也关注写作本身,探讨说故事的哲学和方法。他的书内容多变:某城市的居民用抽签法决定彼此社会地位;某图书馆收藏现在、过去及未来所有书籍;某些语言完全不含名词,几乎是全由形容词组成。
博尔赫斯也爱卖弄无用的学问。凡是难懂、狡诈、自我意识浓厚或有幻想色彩,都可以算是“博尔赫斯风格”,听来做作,却别具魅力,别人想质疑都难。如果真的不幸有人质疑,只需顺其自然,让接下来的论战变得很“博尔赫斯”,处处让人摸不着头绪,书袋满地掉。
但博尔赫斯值得我们效法:他读书随兴所至,涉猎很广,又能完全乐在其中。他对文学的热情不但古怪还时有时无。阿尔维托· 曼古埃尔曾在博尔赫斯眼盲后朗读过许多文学作品给他听。据其所言,博尔赫斯会听完几段某大作家的作品,然后,为了展现段落间的关系,“把段落一一拆解,活像个热爱工作的钟表匠”。然而博尔赫斯不用听完《芬尼根守灵夜》,就可以讲授乔伊斯运用的语言技巧。他也没什么时间去接触普鲁斯特、托尔斯泰、奥斯汀和福楼拜的作品,常是读了百科全书里的书摘和大意就觉得足够了。正如博尔赫斯着作的法文译者所言:“他笔下的东西漏洞百出。”
无论我们再怎么饱览群书,总会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学学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把漏洞填满的方式:拿自己做文章就对了。
文章节选自《如何读懂经典》,楚尘文化出品。
(编辑:王怡婷)
珠海治疗牛皮癣方法冠心病是什么引起的痛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04-06[军事]很多学生姓“袁”,老师上课不敢叫她的全名,因为一叫全班哄堂大笑
- 04-01[军事]到底最火发型100款,想清爽利落,赶快挑一款吧
- 03-20[军事]从“狗玩的”到“人玩的”:飞盘在年轻人当中爆火,却离商业化很远
- 03-13[军事]芜湖高中招生作法来了!
- 03-02[军事]上外女生图书馆自习,咖啡杯内被投放异物,校方的否认叫网友不满
- 02-29[军事]邮储银行济宁市分行实行员工分类差异化管理者, 持续开展案防“月月考”工作
- 02-22[军事]老外在国外吃“螺蛳粉”,看到成品后一脸无奈,“意念”都没了
- 02-21[军事]曾经全球第一的诺基亚,连叫作都丢了!
- 02-19[军事]39岁玄彬结婚后更有男人味!新整片穿衬衫秀肌肉,有抬头纹都帅气
- 02-09[军事]2022年高考本科没录取,专科不顾一切,选韩国留学申请本科名校
- 01-29[军事]高于5000万元!四川省制造业企业“制惠贷”等你申报
- 01-25[军事]张泰中从艺卅五周年竹刻作品展在苏州园林博物馆启用
- 01-23[军事]陕建产投集团召开企业发展一段距离研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