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次元

江南家乡的戏台我所缅怀的春天散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08.28

摘要:在农村,戏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大发展,离不开戏台文化的大发展。历史上许多村庄都有修寺庙、建戏台的传统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村庄经济实力的外在表象。一个有名望、有影响的大村庄如果没有一个规模像样的戏台,同样会被周村的人瞧不起。因此,自古以来,寺庙和戏台就是中国农民的精神寄托,就是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象征。 在农村,戏台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大发展,离不开戏台文化的大发展。历史上许多村庄都有修寺庙、建戏台的传统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村庄经济实力的外在表象。一个有名望、有影响的大村庄如果没有一个规模像样的戏台,同样会被周村的人瞧不起。因此,自古以来,寺庙和戏台就是中国农民的精神寄托,就是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象征。

在我的家乡,戏台这个承载了农村文化的寻常之物,无时无刻不在牵绊与撩拨着乡人和游子们汩汩的情思。虽然它以貌不惊人的姿态存在,甚至因了年代的久远,岁月的风雨把它佝偻成一张弯弯的弓,斜斜依托在村庄的脚下,可它依然是那片厚重的乡土上灵动而不失真实的魂。坐南朝北的戏台成日仰望着山巅的庙宇,虔诚地皈依了佛门。很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能够把两种精神的寄托巧妙地承接起来,让它们在寓意和现实的世界里有着一脉相承的连接,以便在漫长的岁月中,那种名叫“乡思”与“乡愁”的东西,慢慢渗透进乡人粘稠的血液里!

说起戏台,不得不说的是那片茂密的树林。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戏台就和树林相连在一起,仿佛一位无形道老人陪伴他的弟子在那块飘逸的净地修行。如果我此刻的比喻恰当,戏台无疑充当了树林的弟子。树林不大,却林立着大大小小成器的木材。蓝格莹莹的天空下,点缀于林木之间的要数各色野草,最最艳丽的还算那长势茂盛的紫花苜蓿——那些神奇的牧草,一旦汲足了春日的阳光雨露,便在夏日里绽放最美丽的花色,铺展一路的诱惑。这些不怀好意的诱惑,像是脚踏芳香的精灵,吟唱着乡间的牧歌款款徜徉……还有树林里那墨绿色的青苔、村口斑驳的井台、吱呀吱呀的辘辘、村庄附近的小河以及河里叮咚的泉水,都成了戏台悠悠岁月的见证者。

在那些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我总是期盼着年关的社戏。可日子总是慢慢地流淌——淌过麦子秀穗的清香、淌过糜谷焦香的味道、淌过秋风里淋漓尽致的落叶,最后才慢慢腾腾地淌过一场漫舞的大雪。孩子们的鼻子一皱,胸脯一鼓,年的味道出来了。啃过年三十日的猪骨头,再吃过大年初一的炒鸡蛋,再经过两日的漫长等待,竖起耳朵聆听,河对岸的鞭炮哔哔剥剥响起来,锣鼓铿锵敲起来,乡风戏俗颤悠悠地绵延开来。初四晚上的登台折子戏,欢煞孩子们,又痴煞戏子们!

当地人永远割舍不断的痴戏情结。过去每年正月里,村里的文娱活动总是少不了社戏,戏班子总是忙不过来,往往是东村刚已开锣,西村便来预定日子,请戏的和演戏的忙得不亦乐乎。开戏那日,戏班子赶场,折折戏搬上台,文戏武戏交替唱。台上锣鼓铿锵,台下“哼”戏起伏,戏瘾子们总能闻鼓甩袖,起承转合,情随戏移。村民们喜气洋洋,招呼自己的亲属来村里看戏,于是村口人们络绎不绝,老人凑到一起谈过去唱戏的事儿,孩子们欢呼着满街乱跑。附近的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就连干部们也披上风衣,裤管笔直,叼着烟卷溜达进来看热闹。

令孩子们心动的要数戏场里的临时小贩了,众所周知,这个所谓的小贩并非远方商贾,而是邻村的村民,他的名字叫吉庆,顾名思义,吉祥喜庆。很佩服为他启名字的先辈,在贫瘠的黄土山凹,这样的名字象征着财富与身价,象征着事业的飞黄腾达与日子的红火富足,可事与愿违,吉庆终归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中年男子,拮据的日子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傻儿,一个哑巴是他无以言说的苦恼。可喜的是他的几个亲属都在省城上班,当官的当官,发财的发财,对他也格外的照顾,吉庆因此而高傲。此高傲非彼高傲,吉庆总是有着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在这个世上,他有权秉持着自己的高傲,坚强而独立地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吉庆总裹着厚厚的军用大衣站在寒风凛冽的戏场,双手拢进袖筒里,机警的双眼死盯着面前蛇皮袋里的各式货物,比如说花花绿绿的汽水,比如说炒得焦香的葵花籽,又比如说挑得精光溜圆的大麻子……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小吃,在当时生活不怎么富足的岁月里,绝对是挑战人们味蕾的美味食品。吉庆总是虎着脸不让垂涎欲滴的孩子们靠近自己的蛇皮袋,唯独对我很和蔼。我习惯躲着他,而他见我总是远远地撵过来,边向我的外衣口袋里鼓捣“美食”边笑眯眯地喊我儿媳妇,我几欲哭出来。一盅葵花籽就要骗我当他家傻儿的媳妇,我死也不肯!有那么好几次,在放学的路上见到吉庆家的傻儿满刚,大冬月里光着大脚板,痴痴地站在生满冰茬的路渠边,满手满脸都是令人作呕的冻疮,红肿流脓的双手抓着随意捡来了死老鼠,捏着鼠身啃脑袋……他总朝我憨憨地笑,没边没影地乐,每当这时,我总逃也似的跑,比碰到魔鬼还害怕!

想起他们,总禁不住离题万里。我童年里可怜又可爱的满刚,遥祝你天堂幸福,下辈子我一定做你的媳妇!谢谢你爹的“美食”,亲切的笑语,祝他安康!

回归到社戏话题。我美丽的母亲是一位唱功出众的“戏板唱”,在众多剧本里,她扮演青衣。青衣在旦行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也叫正旦。母亲扮演的大多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比如说贤妻良母,比如说贞节烈女。说到这两个带有传统意味和忠贞理念的成语,我总是热血沸腾,《窦娥冤》这部苦情的戏曲立马在我复杂的脑海中连连翻着筋斗。太熟悉,真的太熟悉了!母亲扮演成年窦娥,我水到渠成地捡了个幼年窦娥扮演。生平第一次当演员,年幼的我总有些按捺不住的喜悦。戏台是用彩色的屏风隔出了前、后台,前台是主要表演场地,后台为演员化装、休息、候场的主要场所(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临时表演区域)。小小的不安分的我总是从后台撺掇到前台,又从前台挤挪进后台,腆着油光光,漂亮亮的大彩脸,疯欢得没边没影儿。念想中,那些涂抹在我圆滑脸蛋上香扑扑的油彩味儿至今还缭缭绕绕地回旋,迷恋,真的很迷恋!

那些年月,农村经济虽然落后,但存留着戏曲文化的生活很是富足,不甘寂寞的村民自发组织“闹社火”活动,为自己筹办着一次次精神享受的大餐。正月十五之前,庙上灯火辉煌,也有“请将”的队伍浩浩荡荡边走边扭,每逢大些的空场就停下来表演一会儿,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情不自禁地跟着队伍边走边欣赏,在家门口,在空场地等着观看。耍龙灯、舞狮子,再就是旱船表演,在旱船里多是长相俊秀的女孩或者媳妇,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就叫“船姑娘”。“船姑娘”长相漂亮,妆也化得好,舞动的姿态总是很优美,为首划桨的“船爷”佯装着迟钝,扭动着腰板,随着“咣采咣咣采”的节奏满场抖圈子,滑稽的段子很多,幅度也大,精彩处总会引人注目,叫好声,呼哨声不绝于耳。与“闹社火”相呼应的要数村子里整里整夜的高音喇叭里交替播放着中西乐器配乐的流行歌曲以及戏曲演员高亢的唱腔,在此不多赘述!

如今,这些曾被祖先执着传承的戏曲文化,都已经成了永久的怀念了!物质文化丰裕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似乎也跟着丰裕,年关,家乡的娱乐活动都被圈在小小的家里,人们宁愿在热腾腾的屋子里围炉夜话也不愿意在冰天雪地里搞一场别开生面的娱乐活动,并且电视机里走马灯一般播放着各式晚会文娱节目,人们懒得出门,唯有聚众打牌,扎堆喝酒,就连亲朋之间的拜年仪式也以短信替代。

可怜乡村的戏曲,已经不占娱乐的一席之地了。我那沉静得苍凉的古戏台,已经凋敝成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惨败状。它存在的一生,就像一棵叫不上名的花树,走过繁茂和辉煌,落英缤纷,零落成泥。可因它的香如故,我能不如此强烈地缅怀它的春天么?

共 28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很喜欢作者结尾处的那句话:因它的香如故,我能不如此强烈地缅怀它的春天么?尽管春去秋来总就是一场最过正常的季节更替,可我们怎么可以忘记那一季里的缕缕馨香?就像儿时的戏台,儿时眼里的社戏,儿时眼里的那个潦倒可怜的人,当一季一季的岁月终是要慢慢淹没那些记忆的时候,我们如此努力打捞着,只是,想温一温寒凉的心,只是,不想忘记太多。时代在进步,原本许多纯真的东西也被一点点取代,难免,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一丝丝的遗憾,还有苍凉,正如那个无悲无喜立在岁月里的戏台一样,只有任那风风雨雨打过它的腰身,或许有人早把它忘记,或许,还有人愿意想起它曾经的美丽,就是这样吧,这就是生活!在这不急不缓的诉说中,感受着作者心中那份剪不断的乡愁,那么饱满,那么真挚,那么能引起人的共鸣,乡愁,总是让人一想起来就无法不流泪的情,乡愁,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文字朴素中见美丽,平淡中见真情,层层紧扣,再到结尾处的升华,很精彩的一篇文章,推荐大家共读。【编缉:指间年华】【江山部·精品推荐1404 00018】

1楼文友: 15:26:24 问好逝水悠悠,预祝有更多的精彩呈现,也期许你在江南烟雨里收获更多的快乐。

回复1楼文友: 16:20:58 同乐,同乐!

益母颗粒适合什么人吃

益母颗粒月经期能吃吗

月经血发黑的原因

D3滴剂和鱼肝油的区别
孩子口臭怎么办
痛经小腹痛怎么缓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