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次元

又到风筝放飞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2019.10.05

阳光明媚,和风拂绿草;春意盎然,柳絮轻飞扬。告别缠绵了数十天的阴雨天气,老天终于放晴了!

久雨初晴,又逢双休,我坐在窗下屏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身心感觉十分地舒坦。

忽然,窗外风筝高飞,竹笛之声响彻天穹。我起身眺望外面,呵!原来是住在城北的小孩正成群结队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在浅草泛青的田埂上放起了风筝;三三两两的风筝在天际摇曳。

又到了一年一度风筝漫天飘的时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啊,从古到今,小孩总是最早放飞风筝的人。其实也不然,喜爱风筝的决不仅仅只是小孩,还有成年人和老人。

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翁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 ,但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眼看风筝高入云霄,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眼前的情景,把我带回到了过去的童年,那是一段充满了快乐美妙的时光。

在我的记忆中,“三月三,放风筝。”每年的清明前后,在这个时段只要天气暖和,风力绵和,我们百官人就会去龙山之上,曹娥江之滨,更多的是去田间地头放风筝。小孩也好,大人也罢都手舞足蹈地在蓝天白云下,绿草青山间拉着线跑着、放着,看着自己的风筝晃晃悠悠地飞上天,人随风筝动。

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争奇斗艳。还有那些装有大小不同哨口的“风筝”恍若风帆,哨鸣挟风来,声震天地间。

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能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就像闪烁的明星。

几乎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有一段放风筝的美好记忆,儿时的我,在阳光灿烂,微风习习的春天里,有时跟着大人们去放“风筝”,有时约上几个小伙伴自己去放“风筝”。

我们手中紧紧扯着长长的风筝线,仰望着蓝天、守望着风筝,手中的风筝,忽高忽低,随着长线的抖动,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俯冲,时而盘旋,时而翱翔。我们在田野里肆意地奔跑着,欢蹦着,嬉笑着,呐喊着……

风筝无论是摆在室内,挂在墙上,还是放飞到空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放飞风筝、放飞梦想的乐趣,对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至今想起还让人心醉、让人留恋。

当年的风筝是“竹做的骨头纸做的背”,大家几乎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先在家里的杂物中找出几根竹竿,再削薄成若干竹条和竹篾子,按照对称比例简单地扎成骨架。然后,打上一小锅浆糊,再找来旧报纸糊实、凉干。

精心制作好风筝后,还要系上“斗线”调试,一般是一个斜三角形状的,牵着斗线迎风试飞,如果风筝打转,就再找几张纸,裁成细条,粘接成长长的带子,粘贴在尾巴上,这样反复试几次,风筝就算做成了。

当时制做的风筝随心所欲,形态各异。大多是“马冠、双角燕、独角燕、龙头蜈蚣、蝴蝶、蜻蜓”等式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风筝早已不是过去的那种竹篾风筝了,不但颜色艳丽多彩,而且材质也高科技了,骨架有塑料的,有不锈钢的,甚至有碳素纤维的,面料也是五花八门,近年来还兴起了软体风筝,还有绞盘,尼龙线,还能折叠收拢起来,把风筝装进包里。

风筝不再仅仅只用来放飞,还成了精致的收藏品。

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风筝,最早的称呼叫纸鸢。

相传春秋时鲁国的建筑工匠鲁班制造过会飞的木鸢,“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称为“纸鸢”。

到了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个竹哨,声音象筝一样鸣响,所以又叫“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共 157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是的,和暖的阳春三月,美丽的不止是天气,还有和蓝天白云共舞的风筝。篇章不仅仅是深情的忆起了儿时制作和放风筝的快乐,更写出了风筝演变的历史,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风筝越发的变得精美。这放的不止是风筝,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心情。欣赏,问好。【:静听】

1楼文友:201 -0 -16 08:42:46 这放的不止是风筝,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心情。遥握,周末快乐。 淡然静美悟禅花

小儿积食什么原因

宝宝健脾的食疗

宝宝如何健脾胃

微信小程序的作用
治小便发黄的药
一周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友情链接